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句话,那就是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这是一位叫做马丁·斯科塞斯的导演,在上个月接受英国一家媒体采...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句话,那就是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这是一位叫做马丁·斯科塞斯的导演,在上个月接受英国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的,当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前几天,这位导演在《纽约时报》上撰写了一篇文章,阐明了他自己的观点。他所说的漫威电影不是电影,是指它们并不是cinema,也就是说它们不是艺术品,更像是一种让观众享受视听冲击的商品。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位文学家,批评网络小说不是文学。

咱们不去讨论这位导演说的是对是错,不过我们的确看到了一股趋势,就是在漫威大片席卷全球,收获众多粉丝的情况下,世界上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

而且,就在今年上半年,北美电影市场相较去年的下滑很明显,降幅高达9.4%。有评论认为,美国电影市场衰退的重要原因,就是几个头部大制作的超级英雄电影表现不尽如人意。因为观众对于漫威电影,产生了“审美疲劳”。

我注意到,无论是马丁·斯科塞斯,还是大家对于漫威的讨论,关注点都在于审美层面。但是最近,我在网站36氪上看到了袁斯来老师的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复仇者联盟〉如何拯救了好莱坞,又如何毁了它》。

这篇文章指出,漫威或者好莱坞现在面临的真正挑战,并不是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是漫威宇宙这种商业模式,让好莱坞面对新的竞争,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和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好莱坞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其实听到袁斯来老师这篇文章的标题,你就肯定很好奇了,为什么说《复仇者联盟》曾经拯救过好莱坞呢?

其实这和电影产业本身的特性有关。一个电影公司想要出品一部电影,要操心的事情可太多。从选角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这样高度复杂的过程带来的后果就是,虽然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也有了很成熟的商业体系,但是拍摄电影仍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这个现象,迪士尼电影负责人艾伦·霍恩有一句话就特别扎心:“制作大片的问题就是,我们一旦失败,便是惨败。”

拍电影风险这么大,制片厂该怎么办呢?相信你也猜到了,就是制作续集。这很好理解,比如一个观众看了《加勒比海盗1》,那自然就会对《加勒比海盗2》感兴趣,毕竟对于其中的角色产生感情了。拍摄续集至少保证了一部分老观众,愿意为新电影掏钱,用这种方式来降低电影制作的风险。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那就是一个题材,无论最开始有多么受欢迎,总是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电影学教授,理查德·麦特白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自从1978年之后,没有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生命周期可以突破4次。

比如在2017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5》,它在全球的票房只有7.94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在整个加勒比海盗系列中,只有2003年上映的第一部的全球票房,低于7.94亿这个数字,这还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相信你已经听出来了,一部电影始终存在着生命周期,续集再精彩,也不能保证观众持续为它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在漫威宇宙出现之前,好莱坞虽然也有超级英雄电影,但始终没能形成气候。

直到《复仇者联盟》上映之后,漫威宇宙才算真正找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呢?只要你看过漫威宇宙就知道,每部电影中都会隐藏好几个彩蛋,把好几部电影都给串起来。而且对于漫威影迷来说,找彩蛋这件事很容易勾起大家的收集癖。这让一些本来不怎么受关注的超级英雄,只要顶着“漫威”的光环,观众也愿意买账。

漫威宇宙这种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自己故事的题材变得很宽,能够涵盖到更多的受众。比如《美国队长》,其实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科幻战争片、《蜘蛛侠》则是面对青少年市场的冒险片,而《黑豹》瞄准的是美国的黑人市场。种类繁多的单人电影先将观众群体各个击破,最后再通过《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片一网打尽。这也是漫威模式和之前的超级英雄电影的重要区别。

这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再加上漫威本身拥有差不多7000个超级英雄,让漫威宇宙模式,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那这种商业模式,看起来很好,为什么在袁斯来老师在文章中说,《复仇者联盟》毁掉了好莱坞呢?

因为“漫威宇宙”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好莱坞的行业结构。

第一个改变就是,中等规模的电影消失了,电影制作的预算向两头倾斜。据统计,在世纪之交的时候,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仅仅占到整个行业的4%,但是到了2017年,大制作电影的占比涨了两倍,到了12%以上。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像漫威电影这样的科幻大片制作成本高昂,电影公司就必须在营销上多花钱,来保证大制作的电影能够挣钱。

这样一来,电影公司的经营策略也就变了,对于之前的好莱坞来说,中等制作的电影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漫威电影开启了大片模式之后,好莱坞形成了一种新打法。也就是用小成本电影活络和发行商的关系,然后再依靠大制作来挣钱。中等制作的电影夹在中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自然逐渐消失了。

第二个变化就是,整个行业越来越以IP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漫威电影本身涵盖的类型片很广,但其实故事内容和风格都差不多。漫威的一位高层就这样总结过自己的电影:“每个英雄虽然都有超能力,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普通人,都会因为普通人的问题困扰。”而且只要你看过漫威电影,就肯定能感受得到,不管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是谁,电影的整体风格还是偏向风趣幽默、老少皆宜。

这样相对固定的电影风格就给两个关键的群体带来了困扰。首先是导演,因为漫威电影的要求风格统一,导演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被大幅度压缩了。

另一个群体就是演员,漫威认为,他们的核心优势并不是明星,而是角色和故事。所以在选角的时候,漫威尽量不去请那些昂贵的大牌明星,而是启用新人,将他们打造成大明星。这也让漫威电影中的演员和角色形成了一种强绑定的关系。

就拿斯嘉丽·约翰逊来说,她在加入漫威宇宙之前,已经出演过《午夜巴塞罗那》、《迷失东京》等电影,是一位被证明过的演技派。但是现在大家提起她,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漫威角色黑寡妇。也就是说,由于拍漫威的电影,斯嘉丽·约翰逊的形象正在固化。

久而久之,好莱坞行业就逐渐出现了人才外流的问题。因为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真正可以展示他们才能的其实是中等制作的电影,但是这种预算的电影在好莱坞逐渐边缘化。他们参演顶级制作的大片,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参演低成本电影又不会得到重视。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而接手好莱坞人才的,正是以奈飞为首的流媒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媒体愿意给创作者更多发挥的空间。

比如之前流媒体想要制作一季电视剧,通常需要20集,但是现在他们可以根据创作者的需要,随意设定集数和每一集的时长。今年在美国很火的电视剧《爱,死亡和机器人》,整季有18集,每一集的时长也就在15分钟左右,和之前一集大约1小时的电视剧就很不一样。而这个电视剧集的制片人,就是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大卫·芬奇。大卫·芬奇自从2013年参与指导《纸牌屋》之后,在这几年就只和好莱坞合作过一部电影。

而今天节目最开始提到的那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承认只有奈飞愿意投资他的最新作品《爱尔兰人》。因为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1个亿,但是题材相对小众,从好莱坞的角度来看风险太大。

而且,奈飞还不仅仅是电影从业者的“接盘侠”,它其实已经展示出了想要改变美国电影格局的野心。

比如就在今年年初,奈飞正式加入美国电影协会,成为这个协会成立97年来,第一个来自互联网领域的会员。而且在今年的奥斯卡奖中,奈飞出品的电影《罗马》,一举获得三个小金人。对于好莱坞来说,奈飞也不是门外的野蛮人,而是一位平起平坐,需要自己正视的对手了。

其实,在写今天节目之前,我就和我的一位同事,就好莱坞现在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位同事之前当过7年的电影记者,对电影行业的趋势很有洞察,她说,漫威模式对于好莱坞的最大伤害,是让好莱坞误判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本、技术或者是遍布全球的发行网络。

但其实,电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人。因为资本可以转移,而技术或者发行网络,靠的还是在具体岗位上的一个个人。如果奈飞也想拥有全球的发行网络,它只用从好莱坞挖走几位发行总监就好了。

听到这番话,我也觉得很唏嘘。之前有人认为,漫威宇宙的商业模式,是让好莱坞找到了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不需要人花太多心思,就可以驶向商业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动驾驶的模式,让好莱坞的一些从业者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纷纷奔向更能施展自己拳脚的舞台。这也为竞争对手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而这才是好莱坞面临的真正危机。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