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曾经到《邵恒头条》来做“知识探监”的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吗?上一次,沈老师来“探监”的时候,跟我分享了以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你还记得,曾经到《邵恒头条》来做“知识探监”的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吗?上一次,沈老师来“探监”的时候,跟我分享了以色列人的创新思维。
前两天,我在办公室见到了沈老师,因为她在为得到筹备一门新课叫做《小学生家长必修课》,这周就要上线了。
这回沈老师跟我分享了国内教育行业的一个新趋势,说现在国内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特训学校。这些学校接收的,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少年”,比如网瘾少年,或者有学习障碍症的孩子。
那你也知道,过去这种特训学校,出过不少负面新闻,比如孩子进了全封闭的环境受到了虐待,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沈祖芸老师这次考察的学校可不一样。她跟我介绍了其中一所学校的教育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这所学校叫先锋学校,在四川成都。在这所学校里有一批打游戏上瘾的孩子,家长拿他们没办法,所以送到学校来寻求帮助。先锋学校用了一个什么方法解决他们的上瘾问题呢?竟然是时间管理。他们发现,大部分有游戏瘾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时间的观念。
那具体怎么做时间管理呢?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特别爱玩《王者荣耀》,那么老师会问他,你准备玩多久?孩子往往会随意说一个他们认为很多的数字,比如1800个小时。接下来,老师做的,不是限制他们玩游戏的时长,而是帮他们制定一个时间表——比如他们会问,玩1800个小时,好,你不吃饭睡觉了吗?孩子肯定会说,那还是要的。那老师就会请他们计算一下,早中晚三顿饭,每一顿饭吃下来要多长时间,得从1800个小时里减掉。
这个算好了,老师又会问,你打游戏,是不是得进阶闯关呢?那你是不是得花点时间上网,看看别人打游戏的视频,学习一下?做这件事,你准备花多少时间呢?不知道。那好,你先观察几天,看看你每天会看多少视频,看每个视频要花多少时间。
那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去看视频了,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不对,看了三个小时视频,但其中只有半个小时是关于《王者荣耀》的,其余时间花在了看别的娱乐视频上。那这部分时间也得计算,从打游戏的时间里减去。
接下来,老师会帮学生们重新整理打游戏的时间表。比如第一步,你得了解规则;第二步,试玩;第三步,学通关秘籍。这中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间歇性休息、什么时候看资料,都得排列进去。这么一来,孩子不仅对时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形成了自己打游戏的目标。结果呢?在这所学校接收的10个网瘾少年中,有5个转向了向电竞职业选手的方向发展。
这个方法,我听了特别有启发。因为本质上,这套教育方法是在帮孩子建立掌控感,从被游戏掌控,到掌控玩游戏的节奏;从失控性地投入时间,到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规划。
其实,掌控感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一些重大、棘手的问题上,建立掌控感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处理重大疾病。最近,我刚好听了得到大学的一位学员,张心程的讲座。他在一家做肿瘤服务的创业公司工作。
他的讲座主题,叫做如何陪伴患了肿瘤的父母。
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呢?
一般来说,遇到有家人、朋友患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大多数人想到的应对方案,除了医学治疗以外,可能就是对情感上的安抚,比如尽量多安慰病人,稳定他们的情绪,或者陪伴病人做他们喜欢的事,让他们开心。
但张心程说,过去三年里,他的公司服务了近千名肿瘤病人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需要服务的可不只是病人本身,癌症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压力。张心程认为,情绪疏导在这个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光有情绪管理还不够。他提出的方案,能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帮助整个家庭重建掌控感。
你可别觉得这个话题距离你特别远。张心程在讲座中提到了一组数字,让我很震惊。他说,一个人步入50岁以后,患癌的概率就开始飙升。从55岁到75岁,概率涨了4倍多。到85岁,一个人的累积患癌率可以达到36%。如果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那么家庭里有家人患癌的概率,竟然高达80%。所以肿瘤这样的问题,比我们想象得可能要常见很多,有不少家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那他具体分享了什么方法呢?
张心程说,根据他们的经验,当家属被诊断出癌症之后,家庭里固有的责任机制常常会受到挑战,很多矛盾都因此而发生,给整个家庭带来负面情绪。
比如,他服务过的一个患癌的老人,老人家里儿子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平时大部分家里的事都是儿子出钱,也包括癌症的治疗。但是女儿的学历比较高,而且比较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癌症治疗相关的知识。
所以即便是儿子出钱治疗,但是遇到治疗决策,甚至招募护工、使用保健品这样的事情,还是要女儿做主。好几次,女儿认为儿子做了“不恰当的治疗选择”,为此发了脾气,比如“没有和女儿商量,儿子就带妈妈去艾灸”之类的。甚至好几次这两个人还拍了桌子。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张心程建议从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专门的抗癌责任人,最理想的责任人是最能掌握医疗知识和病人情况的人。这样的一个角色能帮助家庭避免决策失控,来减少纷争。
责任人要做的决策不仅关乎于治疗政策,还会涉及到日常照顾的责任分配,以及费用的统筹等等。
现在癌症的临床治疗思路,往往是把它当作慢性病来进行控制。但大量患者家庭,在遭遇癌症的时候仍然会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对治疗的过程、费用、目标等等没有正确预期。
比如张心程遇到的患者家属当中,有一听说家人生病就要准备卖房的,有不准备生小孩的,也有要马上辞职的等等。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费用来看,国内的治疗费用大约在15万元左右,虽然这笔钱也不小,但不一定需要砸锅卖铁、卖房卖车。从日常照顾来看,家属陪伴病人固然很重要,但家属如果超负荷运转,反而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焦虑感,甚至让病人产生愧疚感。
而责任人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家庭管理预期,做长期规划。
这是张心程的第一条建议,设定抗癌第一责任人,管理家庭的预期和责任分配。
不过,单单如此还不够。张心程还建议,要跳脱出疾病本身,帮助家庭去寻求对生活的掌控感。他鼓励每一个患者家庭,都能制定一份“未来计划”。
在文稿里,我放了一个患者家庭的“五年计划”表格。这个计划里,不仅有患癌的爸爸的治疗和康复计划,还有女儿的婚礼筹备和生娃计划、还有妈妈的体检计划、以及家庭的集体计划等等。
做这样的未来计划,有的人一开始可能会抗拒,觉得五年不可能,制定五年的计划也没意义。但这份计划的目的实际上是让病人以及家属意识到,被动地应对癌症并不是唯一选项,他们仍然可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生活,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比如在前面的案例里,做计划的过程中,这个家庭的成员就说,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生命中不仅有癌症一件事,生活还在继续,还有很多值得期待和追求。
除了制定计划以外,张心程还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做一些病程记录,比如,定期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认为一方面,量化记录能让问题暴露得更早,医疗干预更及时。但另一方面,这会改变患者的心态,让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治疗,而是在主动参与,也是一种获得掌控感的方式。
这么做有没有效果?还真有。去年的美国肿瘤大会分享了一个临床实验,实验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一组正常治疗;另一组,定期记录,并监控患者的主观感受。结果非常神奇:做记录的那一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5个月。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跟你分享了两套解决方案。一套方案针对的是网瘾少年,另一套针对的是患肿瘤的病人以及家属。看似是完全不沾边的两类问题,但解决方案其实都是同一个思路,通过重新规划时间或者做决策的方式,来帮助当事人建立掌控感。
我记得在刚刚开始做《邵恒头条》的时候,我曾经问李翔有什么关于做日更节目的建议。他给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奏,比如每天固定早上9-11点浏览新闻,下午固定1-4点写作。现在想想,这套方法的目的,其实也是要形成对时间的掌控感,避免被突发事件打乱节奏,陷入被动。
最后跟你预告一下:今天是我休假的第一天,本周的节目从明天开始,将会由我的同事李仲轲献声,代我来转述节目。仲轲也是《罗辑思维》和《邵恒头条》的节目策划人之一。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