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课程熊逸老师的《唐诗进阶20讲》。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诗歌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在唐代迎来大爆发,不仅数量庞大,技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呢?
对于这个现象,熊逸老师讲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科举取士。诗词歌赋成为人才选拔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在唐代,写诗是一项关键的社交技能。诗要是写不好,就很难有精英级的朋友圈。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熊逸老师的讲解。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唐诗进阶课》。
如果随机采访一位唐朝诗人,请他谈谈诗歌的功能意义,那么大概率上,他会大谈诗歌如何影响社会风气,如何塑造太平盛世,但私下里,他可能是另外一套想法。
什么想法呢?其实在唐朝,磨炼诗歌技巧,有两个很实际的好处,一是方便考试做官,二是方便进入精英社交圈。
这一讲,我们就来重点谈谈第二个好处,也就是唐代文人社交当中诗歌的作用。
你可能不知道,整个全唐诗将近5万首,其中的应酬诗,占了70%。可以说,唐人诗歌,绝大多数都是文人之间唱和应酬用的。
这种社会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诗歌的社交壁垒
人作为群居动物,社交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还是天生的情感需求。但社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群居动物还有一种天然的组织行为模式,那就是社会分层。
只要随便把一群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哪怕只是几天,社会分层就会自然形成。成年人如此,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们也不例外。有分层就有上中下,上层是少数精英,下层是芸芸众生。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经典的行为模式:
一是群众会自觉不自觉地向着精英靠拢,如果不能成为精英,至少要在外表上模仿精英;
二是精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的圈层设置壁垒,而且壁垒总有着越设越高的趋势,尽最大可能和群众拉开距离。
说到壁垒,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法律和制度,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中国的礼制和建立在礼学基础上的法律。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各种软性壁垒,社交媒介就是其中很经典的一种。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各行各业里,各个组织的精英并没有通用的社交媒介,但在一元化的唐朝,几乎所有的精英都是政治精英,而且大家读的是同样的书,考的是同样的试,很容易形成通用的社交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诗歌。
虽然早在唐朝以前,诗歌就已经是精英阶层的社交媒介了,但直到唐朝,人们才把这个媒介运用得淋漓尽致,翻出各种花样。
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看孔子的一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时代的社交模式,尤其在外交活动里,能够随机应变地运用现成的诗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诗,不是学习怎么写诗,而是学习怎么背诗和用诗,所以难度并不很高。
到了汉魏六朝,社交诗歌才偏向原创。那时候的诗歌,主要是五言古诗,风格质朴,规则很少,虽然易学难精,但“易学”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门槛不高。
今天有很多人学着古人的样子写诗填词,乍一看有模有样,分行押韵,但稍微往细处一看,就会看出不少硬伤,尤其平仄关系往往是乱套的。
这其实就很像是汉魏六朝时代的人写古体诗,就算再怎么没有文采,但写出分行押韵的样子并不难。
所以,曹植著名的七步成诗,表面上看是他才思敏捷,但本质上,在七步的时间里写出一首不犯错的古体诗一点不难。
曹植厉害的地方不是七步成诗,而是七步之内写成一首既很应景,又很得体,还特别出彩的诗。
对诗歌规则的深入研究起始于六朝,大成于唐朝。唐朝人开发出了诗歌的高级形式美,于是有了万象森严的近体诗。
要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不犯错的近体诗,这就很不容易了。这就意味着,诗歌的技术门槛提高了一大截。
要在如此复杂的规则里不但把诗写成,还要写好,就像是闻一多的经典比喻“戴着镣铐跳舞”。
越是高精尖的能力,限制条件就越多。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限制条件越多,达到高精尖的潜力就越大。
这是一条普适性的规律,不仅诗歌如此。
当场写诗的局面很考验诗人的功力,而这种能力又是打进精英社交圈必不可少的。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被贬官的时候,很多人为他送行,送行的惯例就是写诗。在场的45人每人都写了送别的诗,落款不但要署名,还要写上自己的职位和籍贯。
在这样的场合里,写诗既是社交套路,也是暗中较技的舞台。当时大诗人宋之问卧病在床,没法出席,但人可以缺席,诗却不能少,结果宋之问写的送别诗脱颖而出,人们对宋之问自然也会高看几分。
白居易和元稹的唱和
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很容易让庸手望而生畏,但也同样容易激发高手的好胜心:
不但要难,还要想方设法难上加难。
元稹和白居易就是这条路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诗人,写诗写到你来我往,收不住手,还存心给对方出难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你唱我和,倒是古已有之的。六朝以来,最常见的诗歌唱和模式是你送我一首,我答你一首,礼尚往来,但唱诗与和诗除了诗歌主题有呼应之外,诗歌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唐朝人玩出了新花样,不但和诗,还要和韵,也就是说,你送我的诗押什么韵部,我答你的诗也押什么韵部。
比如你送我一首七言绝句,韵脚字是风、中、空,那么我答你一首七言绝句,韵脚字是红、东、同。韵部相同,用字不拘。
而到了元稹和白居易手里,不但要和韵,还要次韵,也就是你送我的诗用的是哪几个韵脚字,我答你的诗也用同样的韵脚字,并且韵脚字的次序也要相同。
举一个例子,白居易写了一首《早春忆微之》,“微之”是元稹的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早春忆微之》
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
声早鸡先知夜短,色浓柳最占春多。
沙头雨染班班草,水面风驱瑟瑟波。
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
这首诗的意思,一言以蔽之:我很想你。
元稹收到这首诗,同样以一首七言律诗回敬,题目是《和乐天早春见寄》,意思也可以一言以蔽之:我也很想你。
我们来看元稹这首和诗:
《和乐天早春见寄》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白居易原诗一共五个韵脚字,依次是和、歌、多、波、何,元稹的和诗也用这几个字依次押韵,技术难度一下子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元稹还写过一首给白居易的《戏赠乐天复言》:
《戏赠乐天复言》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白居易依照原诗的韵脚字,回复了一首《酬微之夸镜湖》:
《酬微之夸镜湖》
我嗟身老岁方徂,君更官高兴转孤。
军门郡阁曾闲否,禹穴耶溪得到无。
酒盏省陪波卷白,骰盆思共彩呼卢。
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
元稹收到这首和诗,很快又写了一首针对和诗的和诗,《重酬乐天》:
《重酬乐天》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还用那几个韵脚字,字不变,诗翻新。这就是诗人的炫技,水平差一点的自然跟不上节奏。
元稹自己讲过,说白居易曾经寄来好几首上千字的格律诗,但即便是这种规模,自己也一一次韵作答,由此激发了文人圈里的一场唱和热潮。
类似的诗,我们还可以看看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所谓代书诗,就是用诗歌代替书信。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每两句一押韵,一百韵就是二百句,每句五个字,二百句正好一千字。
元稹的回复也是一首五言排律,题目是《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这一百韵里,每一个韵脚字都和白居易的原诗相同。
这样的诗,既是社交语言,又是竞技工具。元稹与白居易往来唱和的诗,传世有一千多首,不但空前,而且绝后,次韵的风气就是从这两位诗人开始的。如果写不好诗,在唱和活动里就很没面子。
小结
在唐朝,诗要是写不好,就很难有精英级的朋友圈,更别提在朋友圈里能有积极而持久的互动了。
诗,在唐朝,不但是关键的社交技能,更是一个人的脸面。这种社会风气,是带动唐诗繁荣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思考题
你觉得关于唐诗繁荣的社会背景,还有什么因素是我没有讲到的?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熊逸老师的这门课程是《唐诗50讲》的进阶版。《唐诗50讲》讲的是中国人记忆中,最重要的11种意象,比如登高、怀古、田园,还有思念和爱慕。而这门《唐诗进阶20讲》,讲的是唐诗的规则和技巧,带你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你打开这期节目文稿,或者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唐诗”两个字,就可以看到熊逸老师的这两门课程。
12月4号以前打包购买,我们还送你30元的优惠券。过了这个时间,优惠就没有了。推荐你现在就加入学习。
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