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们继续启程,一起刷那套企鹅出版社的48册的大部头《伟大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到第九册。这本书很有名——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奥古斯丁,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生活在罗马帝国后期,也就是亲眼看着罗马帝国崩溃的那一代人。这个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我即不懂基督教、也不懂基督教神学。但是我有一个参照,我们得到里有一门课,刘苏里老师的《名家大课》(戳此了解),专门讲西方思想,一年满打满算也就讲了52本书,但是这位奥古斯丁一个人就占了其中的两本。
一本是《上帝之城》,还有一本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这本《忏悔录》。占比就这么高。刘苏里老师甚至说,如果《名家大课》只允许讲三个人,也一定有一位,就是这位奥古斯丁。
道理很简单,因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支柱就是“两希”,一“希”是古希腊,提供了哲学和科学,还有一“希”就是希伯来,提供了宗教信仰。奥古斯丁就是后一根支柱的代表人物,《忏悔录》就是他的代表作。你说重要不重要?
当然,原作的《忏悔录》部头不小,《伟大的思想》丛书里的,仍然是精选的一小册。翻完之后,我感觉幸好是精选的一小册,为啥?因为对于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来说,你会觉得从头到尾每一部分都差不多。大都是奥古斯丁在对着上帝说话。
典型的句子都是这样的:“主啊,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这通向死亡的生命中,或者说,这通向生命的死亡中?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隐藏着的。虽然我已记不起这一切,但我知道,从我来到这个世间的那刻起,你的仁慈便时刻准备护佑我。”大多是这样的。所以,《忏悔录》虽然是奥古斯丁的自传,但是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心灵自传,详细记载了他从一个异教徒,怎么皈依了基督教,然后怎么锤炼自己信仰的过程。
今天,我就不跟你介绍这本书本身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正好刘苏里老师的课里有。即使你没有买,也没关系。得到App里所有的大课,你听其中的任意五讲,都是免费的。
那今天我跟你说什么呢?还是接着昨天的话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快速阅读一本书,也就是我说的“刷书”。我知道,昨天我还是给你留下了一个疑问:这么快速刷书,不还是丢掉了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吗?
不见得,看你怎么刷。我刷书用的一个方法是——用“外部视角”来审视一本书。
又来了一个新词,叫“外部视角”。这是我们公司内部交流业务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我解释一下。
日本设计家原研哉有一个说法,他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所有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碗,一个是棍子。什么意思?
碗,就是用它围合起来的那个内部空间。比如水缸、冰箱、液化气罐、汽车、房子、手机,本质上都是碗。它内部装了什么,决定它是什么。
而棍子呢?就是用它去作用于其他东西。比如弓箭、螺丝刀、枪炮、键盘,本质上都是棍子。它作用于什么,才决定它是什么。
其实,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分类法。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器具”。所谓“器”,就是装东西的,就是原研哉说的“碗”;而“具”呢,就是作用于其他东西的,就是原研哉说的“棍子”。这两样东西合起来就是“器具”,也就是人类造出来的所有东西的统称了。
之所以提这个分类方法,是想说,我们观察任何东西,都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看它内部装的是什么,就是它作为一只“碗”的特质。还有一个,就是看它作用于什么,就是它作为一支“棍子”的特质。
比如说,我们了解一个人,当然可以把它看成一只碗,看他身体内部的状况,给他做体检,和他谈心,看他的所思所想,这是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可以把他看成是一根棍子,在他周边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访谈,看他干了什么,成就了谁,又祸害了谁,他在自己的社交网络里面填补了什么空白,他的每一个行动是在应对什么挑战。
重点来了。一本书和人一样,既是碗,也是棍子。
所以,读一本书,自然也就有两种方法:把它看成是一只碗,那么就关注它装了什么内容,仔细一字一句,精读这本书。但是我们还可以把一些书看成是一支棍子呢?就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和什么其他的事物产生了联系。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终于可以说了:把一本书看成棍子,就是我所谓的看一本书的“外部视角”。
我读书越多,就越知道这种外部视角的可贵。为啥?因为每一本流传下来的书,都不见得是因为它的内容有多好,更重要的是,它回应的问题有多重要。钻到一本书的内部看,即使看到倒背如流,其实也不见得能看到它的完整价值。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遇到挑战,然后人类回应的历史。一部天上有很多洞,然后女娲补天的历史。所以,如果仰头只看天上星星的光芒,还不算了解那些星星,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星星补到了天上的哪个缝隙里。把那些缝隙和洞穴看清楚,我们才能看清楚人类的精神世界。
还是回到奥古斯丁的这本《忏悔录》。如果看它的内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虔诚的人祈祷词。如果我们不是基督徒,其实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如果从外部视角着眼,那么可以琢磨的东西就多了。我简单列几条,供你参考。
第一个外部视角的线索:我看到这本书,想起了林语堂的一本书,《从异教徒到基督徒》。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怎么皈依一个宗教,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什么样的宗教体验,中国人其实可以去读林语堂的这本书,更好理解。
第二个外部视角:历史上叫《忏悔录》的书很多,最著名的有三本。还有两本,分别是俄国人托尔斯泰和法国人卢梭写的。但是特点不一样。托尔斯泰的那本,是他老人家活到50岁的时候,有各种人生困惑,对自己人生的整理,所以是对自己的忏悔。
而卢梭呢?是因为很多人骂他,把他骂急眼了,决定写这么一本《忏悔录》,把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面也放在桌面上让大家看,想跟大家比比,到底谁更坦白。你看,他这不完全是忏悔,其实有赌气的成分。
只有奥古斯丁的这本《忏悔录》,是真正地做了一场和上帝的精神对话。如果这三本书都翻过一遍,三种坦白的态度,你会感受到其中的那种微妙的差别。忏悔的对象不同,作品的气质也完全不一样。这三本书连起一个串,对他们的理解更深了一步。
再来,还有第三条外部视角的线索。
前不久我去以色列旅游。我问导游,犹太教和基督教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两种宗教同根同源,相似的地方很多,不同的地方也很多。要是解释教义上的区别,那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导游说:“基督教是一种信仰,而犹太教是一种宗教。”哎,啥意思?他进一步解释: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意味着只要你信仰它的教义,你就是一个基督徒。但是犹太教不同,它只属于犹太人,你不管多认同它的教义,只要你不是犹太人,你仍然不是犹太教徒。
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理解过这两种宗教。算是灯下黑吧。导游寥寥几句话,让我脑洞大开。
这个时候你再回看《忏悔录》这本书,是不是又多了一层深入的理解?从犹太教发展到基督教,一个人只要靠对自己精神的锤炼,就可以提升自己对一种宗教的归属感,基督教给了一条更通畅的精神上升的通路。
这张外部视角的清单,我们还可以再列下去。因为任何一本书,尤其这样的名著,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
你发现没有,每一本书摊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是有无穷的深度的。往内探寻它的字句,是深度的一种。往外看到它解决的问题,也是深度的一种。
这两天,我一直在讲的快速刷书的阅读方法,其实不只是图快,提高阅读效率,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让我们更容易跳出书本,看到这些外部视角。
好,这就是我为你刷过的《伟大的思想》丛书的第九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明天我们继续。
再重复一下我昨天的那个倡议:关于《伟大的思想》这套书后面的那些本,如果你已经买了,欢迎你把刷书的收获,发表在这个节目的评论区里,我等着看到它们 。
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