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是双十一,全国人民都在买买买。我们得到App也为你准备了一个重头产品,一套很特别的书,希望你喜欢。
这套书来头很大。你可能知道,在英文世界,有一家龙头出版机构:企鹅出版社。他们从2004年开始,就出版一套叫《伟大的思想》的丛书。至今在英文世界已经卖了好几百万套。这次我们这里首发的,就是中译出版社引进的中文版,一套48册。
我一开始也被这个名字“伟大的思想”和这个数字48册吓着了。为啥?人类历史上有的是伟大的思想,也不是我们不想去读,实在是读不动啊。还记得我上研究生的第一天,到宿舍里打开行李,拿出一套厚厚的上下两册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旁边的老师看见说:“要读就这几年读,以后,你这辈子都没机会再读这样的书了。”还真让他说准了。思想史上的那些大部头,如果上学期间不读,以后就真的没有时间和心境再去翻开了。
这样的困扰,我们有,西方人当然也有。所以,企鹅出版社就编纂了这套《伟大的思想》丛书,从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著作中,精选出一批来,再从每一本中节选出几万字,薄薄的一小册,放在你的面前。你会发现,了解一本书的时间成本变得很低很低。我自己做了个实验,每天用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一本。也就是说,两个月下来,你只要每天带一本书上班,路上、午休,随便抽点时间,溜溜达达毫无压力地就能把这套书看完。
好了,说到这儿,我知道有人心里在想了:这都是经典啊!经典能这么读吗?一鳞半爪,断简残篇,还是节选,还没有什么学术注解,这么读,不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糟蹋东西吗?
我们先不说道理,先来看这套书的第一本:《马可波罗游记》。
你肯定知道这本书的大名,但是扪心自问有几个人真的翻开过它,又读完过它呢?我自己说老实话,没有。我也是因为要推荐企鹅的这套书,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
那为什么没有呢?很简单,两个原因:第一,部头太大:四卷,229章。中文全本,33万字。那第二个原因呢?说来有点不敬了。不值得读。如果你不是专门领域的学术研究者,读起来其实没有什么营养。
你想,马可·波罗这个人,说起来是伟大的旅行家。这是我们从后往前看的结论。但是如果站在当时,那是13世纪的意大利人,中世纪啊。他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是他在一次战争中,当了俘虏,在监狱里面遇到了一个作家。你想,两个萍水相逢的人,一个会说,一个会写。反正闲着没事,就合作写书。会说的人说得天花乱坠,会写的人写得笔走龙蛇,然后就出现了这么一部书。这本书在当时的感觉,就有点像一个人坐牢,出来后说自己被外星人劫持了,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你觉得你能信么?
书里说,这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当时的元朝,不仅经商,还见到了元朝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还特别赏识他,让他当官,还让他执行各种机密任务,他走遍了中国,每次要回欧洲,忽必烈都不舍得他。一直到最后找到一个机会,护送公主出嫁,他才回到了意大利。
请注意,这个故事,除了在这本书里有,没有任何旁证。中国的历史书里见不到,蒙古的历史记载里也没有这个人。比如马可·波罗说他在中国的扬州做过三年官,但是在扬州的地方志里没有记载。当然今天你去扬州,有马可·波罗纪念馆,但这是我们后人追认的。你就说吧,能有几分真?
在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一直是有很大争论的。反对方就说了,一个欧洲人第一次来到中国,通常会注意到的几件事,比如长城、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汉字、印刷术、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还有中医。这几件事,站在欧洲人的视角里看,都太奇怪了。后来的外国传教士、冒险家只要来到中国,基本都会大惊小怪地记载这几件事。但是唯独马可·波罗没有说到。奇怪不奇怪?
所以有一个推断:马可·波罗在经商的过程中,确实道听途说了很多中国的事,但是他本人没有来过中国。学术争论,咱们管不了。你就想嘛,一个经商的人,在监狱里对着一个难友说着死无对证的异国他乡的事,就算他来过中国,其中也难免夹杂一些编造的事。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没有那么值得读,还有一点,你想,马可·波罗只是一个商人,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啊,他只凭记忆,在监狱里也没有资料,说那么大时间跨度的事,光说中国的经历就17年,能有多少可信的?你就想咱们自己,没有日记什么的辅助,对着一个陌生人侃自己30年前的事,就算不是有意撒谎,那个真实性能有多少?
好了,又一个问题来了。这本书不值得从头到尾读,但是值不值得翻开看一眼?我觉得值得。
你想,《马可波罗游记》出版,那是什么年代?13世纪啊,欧洲是黑暗一团。马可·波罗出生的时候,距离哥白尼出生还有200多年,距离伽利略出生还有300年,距离牛顿出生还有400年。那几百年间,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想象,就全靠这本书。欧洲人后来搞出大航海,也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本书点燃了探险家的欲望。那你说不重要吗?
所以,我们今天的人读这本书,读的是什么?是事实吗?事实凌乱不堪,甚至大量造假。是思想吗?马可·波罗只是在对狱中难友吹牛,能有啥思想?我们要读的是感觉,是那几百年间欧洲人对我们中国的感觉和想象。
我举个例子。在企鹅出版的这个选本里,有这么一段,马可·波罗说,蒙古大汗,就是忽必烈,每两年都会精挑细选出3、40个最美貌的少女,原话:“少女被分为六组,每组在可汗的床上侍奉三天三夜,满足大汗所有的要求。而大汗可以随意支配她们。三天三夜之后,就由另一组少女来侍奉大汗,这样一直轮换一年。”这哪里是蒙古大汗,这简直就是种马。这段记载是不是事实,咱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能读的到马可·波罗那种哈喇子流了一地的羡慕的感觉。
在我看来,这就是这种书的读法。第一,我们一定要翻开它。第二,我们没有必要看尽它的全貌。
为什么一定要翻开?就像这本《马可波罗游记》,我们从小就知道它的大名,也知道他的意义,但是,只要没有看过它具体的文字,我们就永远没法理解那几百年间欧洲人对中国的感觉。
就像我们听人描述过草原,也在电视电影上看过草原,但是如果你没有真的站在草原上,感受那个阳光,那个风,那个气味,你能说你真的知道草原么?一本重要的书,看到它具体的字句,理解他的作者的那种感觉,就是如此重要。
那为什么又没有必要真的逐字逐句去读它呢?道理也很简单,你来到了草原,感受到了它,就够了,但是你真的有必要俯下身去,看每一片草,记住每一滴露水的样子吗?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嘛。
《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原文229章,但是企鹅出版社的这套《伟大的思想》丛书里面,只给你选了三章,马可·波罗的味道最浓郁的三章,才区区几万字。去感受一下那几百年间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和感觉吧。不可或缺,但是也足够了。
这样的选本,在这套《伟大的思想》丛书里面有48本。我把这套书的目录贴在这个音频附属的文稿里。
整套书,原价1296元,现在只需要899元,一本不到20块钱,而且给得到App用户还有一项特别权益:买纸书,还附赠全套电子书。每天出门带一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读完。书看完了,可以随手送给朋友,永久保存在得到App里的电子书可以随时搜索。
这是今年双十一,我们能想到的,给你的最好礼物。祝你和我一样,收获一次特别奇妙的人类思想之旅。
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