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你介绍一本书,叫《白银资本》,作者是弗兰克。这本书其实不怎么新,2000年就有了中文版。咱们得到里面的精排版电...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给你介绍一本书,叫《白银资本》,作者是弗兰克。这本书其实不怎么新,2000年就有了中文版。咱们得到里面的精排版电子书版本是2017年的最新版。虽然是本旧书,但是最近捡起它来再看一遍,还是挺有启发。
这本书其实就在讨论一个问题,全球化这个过程,它的发生机制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一般的印象中,全球化,那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原来世界上各个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到了15世纪,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又是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又是发现美洲、又是环球航行,这才把全球各个地方连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有了全球化。从那时起,欧洲就成为世界的中心,其他地区是边缘。这段历史,我们过去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弗兰克的这本《白银资本》,就在这个逻辑里面,发现了一个漏洞。
是,欧洲人15世纪就开始了大航海。但是你想,欧洲人是18世纪才开始工业革命。中间差300年。到了工业革命,欧洲的生产力才上去了,才开始有了大量的物产。
你可以假想一下,一个16世纪的商人,他手里有一支远洋船队,想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做贸易。从亚洲往欧洲运货,好东西很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棉布、东南亚的香料,要多少有多少。但是返程怎么办呢?欧洲有什么东西能卖到东亚呢?这时候距离工业革命还远,欧洲啥也没有呀。非说要有,那就是一些毛纺织品、钟表、玻璃制品等等。但这些商品一方面数量很小,另一方面,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也不是“刚需”,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仅仅靠这些商品,根本不足以支撑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大规模远洋贸易。
所以,那个时候的全球化贸易,不可能是这样的啊,从中国到欧洲,满船去,空船回。那欧洲人拿什么来支付中国的商品呢?
对,所谓的全球化的逻辑漏洞,指的就是这个。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欧洲人是怎么搭上了全球化这班船的。对,你没听错。全球化不是欧洲人开创的,他们是中途搭船的人。
其实,远在欧洲人的大航海之前,东亚,围绕中国,就已经存在着一个全球化的贸易网络。我们来看几个事实。
宋朝时,中国私营商人出海贸易的船,吨位在150吨至300吨之间,远高于同时期欧洲船只的载重量,甚至比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船还要大。
元朝时,中国与印度洋地区贸易激增。当时这个地方叫“西洋”。福建泉州港开始繁荣。和泉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将近一百个。
到了明朝,虽然有所谓海禁的政策。其实民间国际贸易是禁不住的。就说一条,有史料记载,朝鲜曾经向福建归还了超过一千名中国人的遗体。什么人的遗体?参加远洋贸易的商人和水手,在朝鲜半岛附近海上遇难身亡的。你就想吧,一次就能归还一千具遗体,这还是能找到的,沉没在海里还不算,你就说当时中国的出海贸易规模、参与的人数有多大吧。
这个地方,我们要感慨一句:关于那个时候中国海外贸易的状况,我们没有完整的资料。刚才说的,是最近几十年历史学家通过研究考古文物、民间文档、零散的档案记录才逐渐认识到的。那么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史料也被一把火烧掉了。所以,那个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围绕中国海上的贸易是什么情况?其实是不清楚的。为啥?我们是农耕帝国嘛,中国的史料系统,天然就漠视这些事实。海洋世界,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那是边缘的边缘。
其实,那个时代,印度洋也有很繁荣的跨国贸易。但是印度就更吃亏了。东亚至少还有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这样成熟的文明国家。印度洋周边的地区,国家的形态很简单,很多还处于部族、邦国的状态。史料记载更加匮乏。所以,这个地带的全球化历史真相,我们可能就永远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欧洲人不同,他们的大航海,是一开始就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资助。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这些探险家的生平和探险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流传下来。有史料,就有话语权,对历史的解释权。所以几百年之后,才让我们误以为,是欧洲人开启了全球化。
好,说回到正题。等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想加入这个全球化网络的时候,他们有航海能力,但是没有商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张搭船的船票。什么呀?美洲的白银。
大航海让欧洲人发现了美洲。美洲有丰富的白银矿藏。并且,欧洲人在美洲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他们可以强迫当地人开采银矿。
很长时间里,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都是世界最大的银矿。1545年,这个银矿被发现,然后不间断地开采了几百年,一直到19世纪才开采完毕。鼎盛时期,它的白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
那为什么中国需要白银呢?这是中国的一个老问题,银矿很少,所以一直没有很好的货币形式,老是用铜钱。历朝历代中国都苦于通货紧缩。唐朝武宗时,甚至打上了佛像的主意,把全国数万处寺庙铜像熔化了铸钱。这才一度缓解了通货紧缩。
现在好了,欧洲人跑到美洲抢来了白银,然后拿到中国来换商品。这是一个双赢的买卖。中国的通货紧缩缓解了。明朝中后期,为什么江南一带创造了巨大的繁荣?就是因为白银。而欧洲人呢?用《白银资本》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的话说就是:“欧洲是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银,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当时这是个环球的大三角:中国人提供商品运到欧洲,欧洲人派出殖民者到美洲开采白银,然后再把白银从美洲,通过太平洋运到中国。这么个贸易循环构成了全球化。
从此欧洲人主导的全球化启动了,积累了资本,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世界的中心从此从东亚转到了欧洲。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想说,中国人牛,老祖宗就牛。而是帮助我们重新看全球化这个现象。
过去我们理解全球化,会有两个潜在的认知:第一,全球化是欧洲人在15世纪用大航海开启的;第二,全球化就是把全人类串成了一个平等交易的网络。
不对,这两个认知都有问题。全球化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谁开创的,自古就有,只不过是像涟漪一样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全球化也不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全球化是有中心和边缘的。而且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心和边缘不断博弈,互相转换的过程。
从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逻辑中,你看得出来,博弈的关键就是那张上船的船票。16世纪,欧洲人是用白银这张船票搭上了东亚全球化这班船,积累了资本、转换了玩法、后来引爆了工业革命,然后抢走了全球化中心的位置。
那今天呢?你会发现,新一轮博弈又开始了。过去40年,中国人干世界上最苦最累最不值钱的活,拼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也是一张船票,我们搭上了欧美人的船,正在把全球化中心的位置给抢了回来。当然,这个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
你看,今天世界前十大港口是哪里?按次序是:上海、新加坡、深圳、宁波、香港、釜山、广州、青岛、迪拜、天津。你发现没有?大西洋在这张名单里简直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中国港口在十个当中占了八个。
我们这代人生而有幸,看到全球化这条漫长的河流,从古至今一直在流淌,一直有新加入的因素,一直有精彩的争夺和博弈,一直有中心和边缘的转换。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