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子里有一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NASA的官网上出现了一篇谷歌的论文初稿,提到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实...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科技圈子里有一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NASA的官网上出现了一篇谷歌的论文初稿,提到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了重要的里程碑。谷歌发明了一台量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只需要3分20秒的时间,就能完成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一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
富有戏剧性的是,这篇论文很快就从NASA官网上撤下来了,而谷歌和NASA都没有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但即便如此,这件事仍然引发了很多讨论。因为谷歌在论文标题里用了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词,叫做“量子霸权”,用来形容量子计算机超越传统计算机的潜力。
关于这条消息的媒体报道,要么是在讨论有了量子计算机之后,我们能完成什么功能,比如能不能破译全世界的密码;要么就是在质疑,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到底有没有实际应用。
对这个话题,我也很好奇,所以我去请教了清华大学做量子计算机研发的李铁夫教授。
李教授的观点很有意思。他告诉我,谷歌的研究虽然是个里程碑,但仍然只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成果,距离破解密码这样的实际应用还很远很远。
不过,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背后,倒是有一个更大、更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算力焦虑”,也就是,人们对于算力不足的担忧。
今天的《邵恒头条》里,我就来跟你说说李铁夫教授的观点。
只要是在互联网或者科技行业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人类对于算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了。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工具,手机来说吧。很多人的手机用了一年左右可能就会变慢,主要原因就是手机里的软件不断更新,新软件运行起来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支持。而手机的硬件却原地踏步,那手机就会出现卡顿。这还是我们对于算力需求很小的一部分。
李铁夫老师说,现在对算力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需求,主要是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普及之后带来的,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对算力最大的需求之一。我们都知道,有了人工智能之后,以前很多我们认为靠机器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都找到了解决方法。比如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甚至是内容创作,都可以靠人工智能实现。
为什么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这样的突破呢?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改变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式,重新踏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依靠计算。
比如说,我们解数学题,一般来说我们要搞明白问题的基本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最终答案。
但人工智能的解法就完全不同了。它不需要知道原理,也能靠着强大的计算能力得到正确答案。比如,你把可能的答案都挨个进行试错,最后不也能找到正确答案么?
就像谷歌的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它就是自己和自己下围棋,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错,最后才战胜了人类的顶尖棋手。所以,现在也有专家把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叫做“暴力计算”。
这种解决方案,强大是强大,但它的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对算力资源的要求,呈指数级上升。
有一家位于西雅图的人工智能研究智库Allen Institute,在6月份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如果你想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那么你需要的算力,在2012年到2018年这六年期间,增长了30万倍。
你看,现在像是谷歌、亚马逊、微软这样的公司,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亿美金建设巨大的云计算中心,有的有足球场那么大,里面有数十万个计算机,这就是为了能追赶对算力的巨大需求。
现在,有些顶尖的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面临算力短缺的问题。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他们要用到的算力是学院本身能提供的算力的五倍。解决方案呢,就是谷歌和IBM给麻省理工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定的云计算信用分,让他们免费用。IBM还给MIT捐赠了一个价值1000多万美金的超级计算机。
所以最近也有国际媒体提醒说,再这么下去学术机构的创新能力都会遭遇瓶颈。因为只有大型的商业机构,能够负担得起大量算力带来的昂贵成本。
而且,人们焦虑的还不仅是算力的成本,还有计算的速度。
在过去几十年,芯片行业一直有一个公认的定律,就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就是说,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
这么几十年下来,一直发展得不错。你会发现,现在你手里的一部手机的性能,其实已经远超几年前的高性能电脑了。
在此之前,为了达到摩尔定律所要求的发展速度,我们有两种方法提高算力。
第一个是把每个运算单元做小,这样就可以在单个处理器中放入更多的运算单元,单个处理的算力就会更强大。第二个方法是增加处理器的数量,你听到过的4核处理器、8核处理器,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做出来的。
但是现在,这两种方法现在遇到了困难。
首先是现在运算单元已经小到了纳米的尺度,这已经逼近了物理的极限,也就是说靠这样的方式来提升算力已经非常难了。
那这个方法行不通了,那就只能通过增加处理器数量的方法来提高算力。
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在《头条速览》里讲过,华为发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训练集群。它一共用到了1024个处理芯片,每个芯片又有32个处理核心。这些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华为就是通过增加更多处理器的方法,实现了全球最快的人工智能训练速度。
说到底,第二种方法,其实就是用更多的运算资源去交换更强的算力。
但是这样的方法也有先天不足。因为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电力和空间,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更多额外算力去协调。因为处理器的数量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算力去协调。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人数越多,那么需要的管理者也越多。这就严重限制了算力提升的速度。
所以不论是提高单个处理器的性能,还是增加更多的运算资源,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有明显的瓶颈。提升算力的这两个方法不好用了。
这就导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两难境地:算力可以成为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可是偏偏在算力提升上却面临着明显的瓶颈。有人把这种状况形象地称为算力焦虑。
那算力焦虑,跟量子计算又有什么关系呢?最有可能解决这个困境的,就是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可比普通的计算要快很多,而且高效得多。这也是很多人关注量子计算的原因。
那量子计算是怎么个快法呢?首先我得说一句,量子计算很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所以李铁夫老师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前面我们说过,要想提升计算的速度,传统的方法是增加处理器的数量。这就好比说,你在一个迷宫里,迷宫有8条可能的路线,只有一条出路。最笨的方法,就是一个人把8条路都走一遍,这就相当于用一个处理器进行计算,显然很慢。而更快的方法是,你可以同时派出8个人,一起走,那么用更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摸索出了出路,这就相当于增加了处理器的数量。显然,问题在于你要调用的人力资源更多了。
而量子计算是怎么干的呢?在量子计算当中,你派出去的仍然是一个人,但是这个人是孙悟空,能分身,他吹一把毫毛能变出另外7只猴,同时出动找出路。所以,用量子计算,相当于只用一个人的资源,就能实现8个人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谷歌的量子计算机能用3分多钟的时间,就解决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1万年才能求解出的问题。
但是,要说真的解决算力焦虑,那量子计算还差得远呢。李铁夫老师告诉我,虽然量子计算很神奇,但人们的实际操控能力还很弱,只能说还在尝试理解的阶段。谷歌的系统,距离稳定生产和商业应用,同样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为你介绍了算力面临的挑战。
之所以会有“算力焦虑”,是因为我们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但是算力的供给只做到了线性增长,导致供不应求,而量子计算是补上窟窿的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你对量子计算感兴趣,那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李铁夫老师正在筹备一门《量子计算》的课程,近期将会上线。
最后再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虽然谷歌使用“量子霸权”这个词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可能颠覆未来社会的突破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掌握在手。你怎么看这样的趋势?欢迎你给我留言。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