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人造肉一直都是热点话题。起初,咱们是在新闻上看到国外又有哪家餐饮公司推出了人造肉产品,比如人造肉汉堡...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人造肉一直都是热点话题。起初,咱们是在新闻上看到国外又有哪家餐饮公司推出了人造肉产品,比如人造肉汉堡...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人造肉一直都是热点话题。起初,咱们是在新闻上看到国外又有哪家餐饮公司推出了人造肉产品,比如人造肉汉堡、人造肉炸鸡,但很快人造肉在国内也出现了。中秋节期间,就有公司推出了人造肉月饼。

不过,要想让人造肉通过中餐火起来,我觉得并不容易。

你看,在国外,像Beyond Meat或者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人造肉公司,都是和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餐饮巨头合作,做成标准化的汉堡,销往全美国。这意味着用户在享用人造肉产品的时候,获得的是可预期的、稳定的口味和体验。

但中餐当中呢,没有这种世界级的餐饮巨头,而且也没有像汉堡、热狗这样的标准化食物品类。这对于人造肉产品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并不是很有利。

其实,标准化一直都是中餐企业被诟病的主要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中餐企业出不了巨头,主要是因为在产品或者管理上,做不到标准化。不过,最近我倒是看到混沌大学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对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为什么说中餐是个被诅咒的行业?》,文章的作者Michael Liu认为,餐饮企业要想实现规模效应,光有标准化还不够。

今天的《邵恒头条》,就来跟你说说,还有什么因素在限制整个中餐行业的发展。

中餐很难标准化,这是我们很多人对中餐的印象。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经常觉得很想家,于是很想学习做中国菜。但是每次买了菜谱,或者跟我爸妈交流做菜的心得的时候,我都很头疼。因为菜谱中经常出现诸如“切丁”“文火”“少许”这些很模糊的词汇,怎么做都跟家里的味道不一样。

不过,有这样的痛点也并不意味着中餐就真的不能标准化。中餐当中有些品类,要做到标准化生产并不是件难事。比如说,火锅。

你看,现在全国各地都风靡火锅,不仅是大家都爱吃辣。更重要的是,火锅店其实不做饭,它只提供标准化的食材,顾客才是自己的厨师。食材怎么煮,蘸料吃麻酱还是香油蒜泥,都是顾客自己决定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火锅成为中餐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占比高达13.7%。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火锅很容易实现标准化,再加上中央厨房和冷链技术的成熟,那为什么开遍全国的火锅品牌依然不多呢?

混沌大学的这篇文章中,拿呷哺呷哺举了个例子——呷哺呷哺是中国现在门店最多的火锅品牌,预计到了2020年,门店数量会冲破1000大关。

但是在迅速扩张的背后,呷哺呷哺也存在着一个不小的隐患。

比如在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只有2.4,也就是说平均每张桌子每天重复的使用次数只有2.4次。这个数字,也就比行业平均的数高出一点点。

而它的同店增速,也就是每一家门店营业额的增长率甚至降到了负数。

这意味着,呷哺呷哺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是每一家店的营业能力却在下降,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那你可能要问了,连呷哺呷哺这样的大型餐饮品牌,都可能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那在规模化路上,中餐行业真正的软肋是什么呢?

混沌大学的这篇文章认为,标准化的管理,的确能让门店快速扩张,可是如果想让每家门店都有比较强的运营能力,比如提供比较高的服务质量、有很高的翻台率等等,那么反而需要给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

也就是说,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下,要让员工有一个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空间。

而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海底捞。

给你看几个数字感受一下:最近两年内,海底捞的门店扩张速度已经超过了呷哺呷哺,但是门店的运营能力却并没有下降。比如海底捞的翻台率有4.8,是呷哺呷哺的两倍。在呷哺呷哺负增长的时候,海底捞的同店增速达到4.7%。而且你如果吃过海底捞,你肯定知道,海底捞的服务是出了名的到位。

那问题来了,一个门店的服务员服务热情,还很有可能是店长严格管理的结果。但全国的服务员整齐划一,都用超乎常人的热情来服务顾客,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呢?

混沌大学的文章指出,海底捞的服务,恰恰就是公司“授权机制”下的产物。

这个授权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培训。

当然关于培训,大家听得也很多,我就不赘述了。不过海底捞培训的目的很有意思:要让每个服务员都成为经理,也就是说要让员工都像“经理一样思考”。

比如,海底捞的服务员可以给顾客免单,你知道这在其他餐厅一般来说都是经理才有的权限。

好了,既然海底捞每个服务员都有经理一样的权力,难免有人会动歪心思,来以公谋私。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授权机制的第二方面了,监督。

在监督这一点上,海底捞的标准倒是非常标准化:一旦滥权,绝不姑息。比如一位优秀的员工,因为私吞了40元的肥牛钱,就被海底捞辞退,并且永不录用。

听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无论是加强培训还是进行严格监督,这都是让一家门店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这跟扩张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提到海底捞“授权机制”的第三个方面了,也就是激励机制。

在海底捞,一个普通员工工作四年,就有可能晋升为店长。对于店长,海底捞有两种激励的方案,方案A是店长可以获得管理一家餐厅利润的2.8%;方案B是店长获得他管理餐厅利润的0.4%+他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1%+他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显然,在海底捞这样快速扩张的企业当中,方案B的收入更高。

如果一位店长选择了方案B,他肯定愿意对徒弟倾囊相授。因为他带的徒弟越多,徒弟开餐厅的能力越强,那他自己的收入就越高,而且还上不封顶。

这种激励机制带来一个好处,你肯定也想到了,那就是海底捞的扩张变得更有质量了。

一般的公司扩张,可能大多数是自上而下的决策,也就是管理层下达扩张的指令,然后进行店长招聘、选址等一系列动作。

可是在海底捞要想开店,徒弟必须“出师”。徒弟通过了师父以及企业的各种考核,才有可能向总部提交开店的申请。

这样一来,每一家海底捞新店的运营能力,其实都是可预期的。

了解了这套授权制度之后,你再回头看海底捞的细致服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没错,海底捞的服务之所以能无微不至,还能不断创新,关键就在于这套授权制度让每一个海底捞员工都觉得自己是管理者。

目标是标准化的,跟企业一致,但是服务,是个性化的。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点我的看法。前段时间我做了一期关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节目。我和节目的策划人阳淼聊到,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新业务,而且还都做得不错?

他跟我分享了一句话,说“企业做新业务,本质上是组织能力的溢出”。这句话的原话,是美团一位高管说的。

带着这个观点再来看海底捞,你就会发现:海底捞每开张一家新的分店,本质上都是这家公司管理能力的溢出。这也是海底捞能同时保持“大”和“强”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再做一个预告。就像我在开头所说的,人造肉这个话题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关注。

很多人都对这个新产品有疑问,比如人造肉的技术安全吗?人造肉是否健康?为什么人造肉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突然会火起来?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人造肉的问题,那么我邀请你,向本期的驻场导师提问。这周末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了两位老师,《商业洞察力30讲》的主理人刘润老师,以及《前沿科技之合成生物学》的主理人李腾老师。

这两位老师,都对人造肉非常关注。不过,他俩的视角不太一样。

刘润老师,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顶尖的商业顾问。所以,他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也就是说,人造肉怎么能够降低我们人类社会运转的成本。

他认为,自古以来,我们人就一直在摸索新的方式,希望能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保持蛋白质的摄入。像人造肉、营养素,甚至现在有国外创业公司在摸索的食用昆虫,本质上都在做这件事。

而李腾老师呢,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关注人造肉,切入点是人造肉背后的科技浪潮。在他的课程里,有一讲叫做“不需要牛的牛肉”,说的就是,人造肉的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试听一下。

关于人造肉,如果你有任何想了解的问题,我都欢迎你向刘润老师和李腾老师发问。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