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嘢史,前世今生,风流人物,还看马家辉。...
收听提示:1、香港从哪里起源?2、“元香港”是什么意思?3、英国人最初给香港带来了什么?4、香港管理制度的起源
香港嘢史,前世今生,风流人物,还看马家辉。
大家好,这一期是第一期,第一期就是开始了。那我们的主题就是讲香港的开始。这一集我会跟大家讲讲“何为香港”、“为什么会叫香港”,以及我们要怎样从历史、时间和空间上来定义香港。我将题目定为“元香港”,“一元复始万事更新”的“元”,后面的副标题叫“维多利亚城的诞生”,那“维多利亚城”就是香港以前的名字。
一、 什么是元香港?
但是什么叫做“元香港”呢?那我们要从1941年底日本人、日本鬼子、日本军国主义者占领香港说起。日本人占领香港之后做了很多坏事,无恶不作,其中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改名字。
将香港、九龙、新界——新界他没有碰过,很有趣的,只是碰香港跟九龙的地名,那新界为什么不碰呢?我觉得是日本人狡猾、聪明,他知道新界人,乡土性强,那如果你改他们的地名,他们会说“那不可以的!这个名字是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留下给我的,你改,我到时跟你拼命的。”
所以日本人是没有碰新界的地名的,但是香港跟九龙就改了,比如说西营盘叫什么呢,“水城区”,都改成很有日本的味道;石塘嘴叫做“藏前区”;湾仔,我的老巢,叫做“东区”;湾仔旁边的鹅颈桥,叫“春日区”;跑马地厉害了,叫做“青叶区”,“青叶”,好像一家日本菜馆。另外九龙那边,尖沙咀就叫做“湊区”,不是“香臭”的那个“臭”,就是读“凑”,水字旁一个“奏”字。红碪叫做“山下区”;旺角叫“大角区”;深水埗叫做“青山区”。
那元香港是什么区呢?元香港就是香港仔了,他们将香港仔叫“元港区”,或者叫“元香港”。
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汉字里面“元”也是起始、起头、开始的意思,日本仔也明白,都虽然坏是坏,衰是衰,但是也知道历史,说不定那个时候,有一些汉奸师爷教日本仔,跟他解释香港的历史。香港仔正如我们在发刊词说过的,香港仔其实当时,是在香港岛南边的一个渔村,叫做香港村。
当时其实的名字是叫做石牌湾的,因为那边很多山,挖了很多石出来排在那里,(然后)才会运去其他的地方,珠江三角洲。是去建房子,所以是叫做石牌湾,那那些莞乡运过来这里集中,然后再用船运上去广州,以及其他的地方,慢慢石牌湾那边,聚集的人多了,就成为了村,叫做“香港村”。
英国人来到之后,其实不是在什么维多利亚港、不是在香港岛的北边,我们今天是叫中环、湾仔那边登陆的,是在南边的赤柱登陆的,那就也是很靠近石牌湾。他们见到这个香港村,那后来占领了全岛,他们就索性将香港村的“香港”变成“香港岛”,就叫做香港了,代表了整个岛。他们又保留了香港村的名字,但是将它降级,从“香港村”变成了“香港仔”。所以日本人改名的时候,就把“香港仔”叫做“元香港”了。
那英国人在赤柱、石牌湾,就是香港仔那边登陆。原来就是在那边开始修筑道路、想着落脚的,想着就在那边开始发展的,但是后来看看不对劲,为什么不对劲呢:在赤柱、石牌湾里面山多,不方便发展,这个是其一的考虑。
其二的考虑是什么呢,北上的维多利亚港,那个港湾够深、够阔,可以给船走来走去,这里我们早也就知道了,就给英国的洋行拿来走私,走私贸易、走私鸦片,那就正合适了,海够深嘛,可以给船载货的。
另外,因为海够深,可以易守难攻,那你清廷的船、官兵来打,都难打一点。清廷呢,中国人其实一早也知道那个地方不容易进入的,风急浪高,所以曾经清朝有一些官兵称现在今天我们叫做维多利亚港的,叫它做什么呢,“贼湾”,“贼人”的“贼”,就是那里很多海盗,只要一些不良分子、坏分子躲在那里,就不容易去抓的。
那英国人始终是老牌政治家,而且是当时的“海上王国”。那中了那个地方,那就寻思着北上,从赤柱、香港岛的南边上去,上到今天的中环那边,就开始在那边发展,在那里建城,建立城市,那个城市我们就称之为“维多利亚城”。
二、“精明”的英国人
那建城,肯定不是这群军人,只懂得打仗、去抢别人的地方可以做到的,那要谁可以做到呢?资本家。就是要找人来投资了,所以英国人,所以我们经常说了,老牌政客、老牌政治家,很精明的。
他们再1841年1月占领香港岛,2月1号就登岸,一登岸,那个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二律,就立刻在赤柱村贴了安民告示,然后接着,第二天又出了公告,变成了一个很著名的《二律公告》,就说“现在呢,我们已经是说好了,清廷会把香港给我们英国管了,送给我们了,所以你们要听听话话”。
然后再过了几个月,就立刻再发表了另外一个文告,就宣布什么呢?宣传香港为自由港,那始终是自由港,需要一些人来投资,但是其实当时的那些英国商人、欧洲商人不是很有信心的,他们的钱、他们的生意主要是在澳门的。
那这个二律就狡猾了,其实那个时候用武力占领香港岛而已,还没有签约的,大哥。签约啊,那个时候是1841年,然后签约是要到谈啊谈,真正要签的是《南京条约》,是1842年,第二年才签约的,甚至是1843年才执行落实,所以在1841年去占领真的是非法占领的,武力占领、侵略占领。
那然后侵略占领完了,还更坏,还没有属于你的岛,你就立刻去卖地,英国人最喜欢卖地的嘛。所以直至今日香港很多楼价很高,也都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那时候开始造成的。高地价政策,不断卖地、投标,竞争拍卖土地,越抢越高,那羊毛出在羊身上,楼价就高了。
那好了,不说现在,说回从前。那英国人就卖地了,就开始了,在哪里卖的——其实是非法卖地——就在澳门卖。因为之前说过商人都集中在澳门,所以他们就在那里卖地。他们的招标价很便宜的,因为几乎是接近免费送给商人的,随便就给你买了。那个拍卖广告在1841年6月7日登出来的,里面有一些条文说明拍卖程序,英国人最说他们所谓的法治跟程序嘛。
其实开始是卖不出去的,大家是真的没信心,有一些英国商人、印度商人。第一块推出来竞投的就是编号第15号的临海地段,起拍价就只有20英镑,只有一个人举手去接价,就完全没有竞争的。买到了之后,那个商人都苦笑,都说“哎呀,我买笨了,太贵了”,那可见大家是相当没有信心的。接着慢慢拍,都是成色不太好的,甚至有几块地是漏拍的,没人承价,拍不出的。
其实在当时,1841年占领,甚至到了1843、1844年左右,都有一些英国的商人,甚至英国的军人是觉得没必要去占领香港,没有用。这个地方又小又远,如果占领香港不如再打上中国北边,多拿一点,在北边多拿一点海岸,多拿一点据点更好。甚至有人在伦敦,要求那些掌权者放弃香港,或者是用香港来作筹码跟清廷谈,“我把香港还给你,你在北边另外给我一个岛,或者是另外给我一个地方”。
但是没有办法,占领了,那就继续在这里发展的。(英国人)就从赤柱北上去北边,今天的中环地带发展,就开路、起屋,一口气在三年之间,就开了十多条路,包括我们知道的皇后大道中,其实这个中文名字其实是翻译得不对的,英文是叫Queen‘s Road,其实应该是“女王”,那当时是维多利亚女王,不是皇后,不是皇帝的老婆嘛,但是不知道哪一个师爷就翻译成“皇后”了,然后将错就错。
三、阴差阳错的发展蓝图
这个里面也是有一些冥冥中的注定,英国人武力占领香港根本就是一个道德上的错误,而你建的第一条这么重要的路也都翻译错误,一错再错,错足一百年。那然后开路,那肯定是足成,画了一个蓝图。
英国人说归说,搞建设挺有一手的,一来到立刻规划开十多条路,在中环开了一些路之后那个山,建立一个所谓的政府山,教堂啦、政府高官的办公地方啦、军营啦,就驻扎在那里,集中地,到今时今日都有的,政府山,在香港中环。“政府山”当然是外号,因为很多的,香港特首住的礼宾府都是在那里的。政府合署、高等法院的,就在上下里北道、下里北道那里一带,那一边,开始就称之为“女王城”, Queen’s Town。
后来就在1842年,香港人口真的是暴增,1841年2月英国人登陆的时候,据他们的调查就四千多人而已,过了一年,人口就升了三倍,从四千多人增加到一万二千三百六十一人,为什么统计的数字这么准确的?这些英国人,我猜测的是靠估计的。
那人多了,也多建了一些路、一些建筑,慢慢的(城市)建设出来了,叫做Town好像不是很够型,不够威,那就不叫Town了,就叫什么呢,City,直接。那就正式将中环那边的地方以女王的名字命名,叫作“维多利亚城”,City of Victoria,就从Town变成了城,主要的范围就包括了今天的中环、上环,下来的金钟、湾仔,甚至是接近鹅颈桥,还没有到铜锣湾,你们经常去购物的那里。就这里一带的,就是维多利亚城。
1841年,一直慢慢拓展,英国人很快地(开始)填海了,在香港住了十多年就开始填海、扩展地方,然后就在不同的地方设立一些碑石,确定了维多利亚城的边界。其中有几块花岗岩的界石到现在都还在的。如果你有机会来香港,记住去看看。
每一块界石,都是竖立在那里的,花岗岩上面写着City Boundary 1903,Boundary就是边界,city就是城,维多利亚城。还有年份的,1903,City Boundary 1903,刻着这些字样的。
其中有六块,一块就在维多利亚道以北的海边的公园可以找到的,一块在黄泥甬道,圣保禄小学的对面。另外一块是在宝云道,北角靠山的那里,一直上去,离开司徒拔道交汇点,半公里的地方。另外一块界石是在旧山顶道,一块界石就是在旭和道,另外一块界石就是在薄扶林道的行人道那边,靠近香港大学。
四、 从“三环七约”到“四环九约”
维多利亚城确立了边界,确立了之后要管治的。那怎么样管治呢?英国人就将它分成9个区域管治。
一般的唐人,或者是华人,当时住在香港的人,就用回传统的说法,叫做“约”,“约束”的“约”。因为以前在中国都有乡约,一条条村,一个个镇,我们住在那里的村或者是镇的居民订立的约,说我们一起怎样管治、谁有权说了算、谁有权作主、你犯了什么事要受什么王法,另外也是受乡规,所以就叫做“约”。
维多利亚城开始的时候,就是三环七约,后来慢慢发展下来,就是叫做四环九约。之前说了“环”,其实就是海湾,上环、中环以及下环,下环就是湾仔。后来三环变四环,多了一个西环,因为城市慢慢拓展,跟北京从三环变四环、五环到七八九环是一样的。当然楼价也越来越贵,香港也是,慢慢从七约慢慢变成了九约。
一直以来英国人来管香港,以维多利亚城为基地,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填海,不断用土填出这些地方,从海边,在三环也好,四环也好,其中一环就是下环,就是我的老巢湾仔,下环或者是下湾。那里以前是,现在也是,就是在海边,但是以前的海边是在今天湾仔,你看到在修球场(的那块地方)。再往山边走,去到一间庙,叫做“洪圣庙”,其实那里(以前)是海边的。其实当时一开始,1841年是没有告士打道,没有轩尼诗道,没有庄士敦道,(以前)在庄士敦道后面就是海边。
所以今天去湾仔,你细心一点留意一下,很多条小的街,其中有几条叫“厦门街”、“汕头街”,为什么呢。当时那里已经是海边了,那些船,运货的也好,运箱的也好,运不同的财物也好,来到这里,有时要维修、要停靠,就停在那里,再装了货之后就去不同的地方,有一些船去厦门,有一些船去汕头。那当然,聚集在那里工作的人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厦门、汕头,后来的那些街名就直接用了他们的来源地,汕头、厦门,那你从街名就可以看到,其实当时那边就是汕头人、厦门人聚集,靠海生存,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地方了。
另外,在湾仔、洪胜古庙旁边,有一条很小的街,有几个石阶的,叫做“船街”。你知道的,之前说海边的,很多船靠岸回来的,你看到几个石阶,如果你细心看,会不明白的,“咦,为什么这么有趣的,为什么走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石阶的?”因为那个时候就是码头来的,船靠岸就是在这里上岸的。
洪胜古庙其实就是下环,湾仔发展的历史的起源点,至于中环,除了是政府山,高官权贵住的地方,也都是欧洲人,英国人,就是洋人。我们香港人称之为“鬼佬”,“洋鬼子”住的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华人是不准住的,华人集中被赶到上环那边,上环有市场,有民居,称之为“上市场”、“中市场”、“下市场”,乱七八糟,污糟邋遢。
所以后来,终于在19世纪末发生大火,又有瘟疫,死了无数的人。中环风凉水冷,就是保留给西人——好听一点,不要叫他们“鬼佬”——西人,主要是有钱人,他们去住的。
结语
那维多利亚城,六块界石,你下次来香港,记得去看看。香港的前世今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维多利亚城。那你听完我说,下次经过那个皇后大道中,也都可以心中会然一笑,就觉得原来是错误,历史的错误,不是叫“皇后大道中”,(应该)叫“女王大道中”,但是没有人理会这么多了。
正如有人说的,香港的历史就是一段错误的时空演变出来的历史,其实是从香港第一条路,皇后大道中,就可以看到,见微知著,可见一斑。
好了,今天这一集我就先和大家讲到这里了。现在听完马叔、马家辉说的,你应该明白了香港为什么叫“香港”,我们又应该怎样从时间、空间、历史的角度来观察香港、理解香港。当然,最后我都是希望你喜欢香港。
好的,总之《香港嘢史》,说香港人、香港事、香港的物件,什么都会说到的,希望你会喜欢继续听香港野史。
数风流人物,前世今生,总之大家要听马家辉。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