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有不少人都留意到了一条新闻,华为发布了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 Atlas 900。据报道,这款产品能让人工智能里的神...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有不少人都留意到了一条新闻,华为发布了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 Atlas 900。据报道,这款产品能让人工智能里的神...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有不少人都留意到了一条新闻,华为发布了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 Atlas 900。据报道,这款产品能让人工智能里的神经网络训练大大提速。在一些应用当中,原来要花费好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数据处理,现在几秒钟就能完成了。这会给一些要处理大量数据的行业,比如石油勘探、天文探索等等,带来全新的突破。

对于这个新产品具体的技术细节,我并不太懂。但是我相信你和我一样,都能感受到一个更大的变化:数据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是石油和黄金一样宝贵。谁能从数据当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做出更聪明的决策,谁也就能跑在别人的前面。

我觉得,在这个趋势背后有一个底层假设,那就是数据里面隐藏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所以谁先能找到,谁就获得了信息差的优势。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想跟你分享一个在美国备受关注的谋杀案。在这个案件里,数据对于警方找出嫌疑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数据给出的信息就一定是真相吗?听了这个案件的细节,你肯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科技媒体《连线》最新一期的杂志,文章标题叫做《一个残忍的谋杀,一个可穿戴的证人,以及一个不大可能的嫌犯》。一听标题就知道,案情一定错综复杂。

这个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案件的情节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

2018年9月,在加州的圣何塞市,一个叫做Karen的67岁女性在自己的家中被杀害了。被发现的时候,她坐在餐桌边的椅子上,头部遭受了严重的击打,以至于面目全非。她的右手当中握着一把切菜用的刀,她的喉咙被割开两次。据警方说,菜刀和割喉的伤口,似乎是为了伪造自杀的场景,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自杀现场,因为现场的椅子有打斗的痕迹。

而被控杀害她的,是她91岁的继父,叫做Tony。从这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来看,你很难把他和前面描述得这么惨烈的现场联系起来。因为他的身高只有147cm,他的手指有严重的关节炎,他的后背平时很僵硬难以弯曲,他的胯骨和一只腿的膝盖,甚至还是经过替换的人工关节,他的心脏也不怎么好,平时需要服用抗凝剂来避免心血管阻塞。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听起来弱不禁风的老人,被控杀害了身高174cm,体重170磅的Karen。而且,访谈还显示,这位老人跟Karen,以及Karen的妈妈关系十分融洽,此前并没有隔阂。这些信息都让对这位老人Tony的控诉,显得不那么合理。

那么警方是如何把Tony认定为嫌疑人的呢?

最关键的证据,就来自于被害人身上的一个可穿戴设备,叫做Fitbit。这个设备相当于美国版的小米手环,能监测一个人的健康数据,比如走路的步数、睡眠时长、燃烧的卡路里等等。

这家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在做人体监测设备了,到今天他们的手环已经有2700万用户。在遇害前不到两个星期左右,Karen刚刚开始佩戴Fitbit手环。在死亡现场,手环就戴在她的胳膊上。

而对案情突破最关键的证据之一,就是手环记录的心跳数据。

在案发之后,Fitbit公司分析数据发现,在9月8日,也就是Karen被发现遇害的5天之前,她的手环显示,在当天下午3点13分之后,她就再没有走过步。她的心跳在3点20分突然加快,此后猛然下跌,然后在3点28分的时候完全停止了。警方依据这些数据认定,Karen死亡的时间,就在9月8日3点28分。

巧的是,就在数据出现异常的同时,被害人住宅上的一个摄像头记录下来,有一辆灰色的丰田车停在了Karen家门前。这辆车在3点35分离开,也就是Karen心跳停止的几分钟后。除此之外,摄像头没有记录其他任何人或者车辆进出。

警方判定,这辆车正是Karen 91岁的继父Tony的车,Tony正好在那天下午去给Karen送了比萨饼。虽然Tony一直坚持他是无辜的,在他离开的时候Karen还好好的。但是,经过两组数据的对比以及进一步的调研,警方认定Tony就是犯罪嫌疑人。

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组数据的确挺有说服力的。显然,Tony离开的时间和Karen心跳停止的时间,相隔太近了,怎么看怎么像是,他在杀害了Karen之后,匆忙逃离。有这样的证据,这个案件算是板上钉钉了。而且,后来警方还在Tony家的衣服上找到了血迹,经过DNA检测发现,正是Karen的血液。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刑事案件当中,警方用手环数据来推理案情了。

在美国,第一起类似的案件发生在2015年。当时,一位女性声称她在半夜睡觉的时候被一名闯入者强奸。但是,当警察获取了她的Fitbit手环数据之后,发现数据显示,她一整晚都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而根本就没有在睡觉。这条关键数据扭转了整个案件的情节,最终这位女性被控虚假报案。

可是,类似这样的健康数据,真的就完全可信吗?

《连线》杂志采访了一批研究者,这些研究者认为,用手环数据来看趋势也许可以,比如观察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走路多很多,或者心跳是不是加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数据一定就是“现实的镜子”。

手环记录的各类数据都有可能出现误差。

比如说,在记步这个功能上,如果一个人在弹钢琴,手环很有可能会把它识别为蹬自行车;如果一个人推着婴儿车走路,胳膊撑在车上,那么手环很可能会认定这个人在休息。

在记录心跳这个功能上,手环也可能会出现误差。比如说一个人出汗很多的时候,手环经常会无法记录心跳。

另外,睡眠功能也是一样。有研究显示,对睡眠时间的记录最多会相差45分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2016年另外一个谋杀案里,法官判定手环的睡眠数据不能被用作证据。

你可别小看这些误差——因为差之毫厘,案件的情节都会有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在老人Tony的案件当中,辩护律师就是从数据是否准确的角度切入,来试图扭转案件的判决。比如律师提出,Karen佩戴手环的时间连两个星期都不到,会不会手环还没有把Karen的信号常规化,因此出现记录数据的异常呢?

辩护律师还提出,控方提到的数据记录显示,Karen在3点20分心跳突然加速。但这部分数据,在辩护律师看来就是一个“青春痘状”的加速,换言之幅度很小,根本就没有那么夸张,她也有可能在做其他的活动。律师甚至还坚持说,在3点28分之后,Fitbit仍然有心跳数据。

这一点我们当然无从考证,因为这些数据并没有公开。不过基于这些差异,Tony的辩护律师提出了案情的另外一个版本:律师认定,凶手另有其人,可能在Tony抵达Karen家之前,已经对Karen进行了初步的伤害。中途被Tony的造访打断了。而在Tony走后不久,凶手杀害了Karen。

毕竟,在案发不久前,Karen的确跟她的妈妈打电话说,她在家附近发现了一个陌生男子,很可能这个男子在跟踪她。而且,检方至今也没有确认,Tony到底有什么动机杀害Karen。

那你可能会想了,Tony衣服上的血迹怎么解释呢?辩护律师的解释是,很可能是Tony和Karen两个人在门口拥抱打招呼的时候沾上的血液。因为在衣服上沾上的血液量比较少,看起来并不符合现场的情况。

你肯定想知道,事实到底如何呢?遗憾的是,我们恐怕无从得知了。因为这位老嫌疑犯,在前两天(9月10日)刚刚因病去世了。

这就是这起看似不可能的谋杀案。这个案子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

我在大学期间上过一门电影课,这是那门课上看的第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讲的也是一个谋杀案。在电影里,每一个相关方讲出来的故事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版本的故事又都有其合理性。

今天分享的这个案件,我认为提醒我们:数据在决策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数据世界也具有“罗生门”的性质。即便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是如何解释一组数据的含义,也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前段时间我还注意到一个新闻,谷歌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在近期雇佣了大批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呢?

因为经济学家擅长理解数据。有不少数据虽然有相关性,但是却没有因果关系,而经济学家很擅长辨别这样的差别。你看,就算是谷歌,其实也面临着怎么解释数据、怎么从中挖掘出真实信息的挑战。

而现在,在人工智能的领域,数据转化成决策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黑箱。你有多信任这样的决策过程呢?欢迎你在节目下方跟我分享你的看法。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