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介绍了加拿大的老喻和他的《人生算法》课程,刚刚在我们得到App里更新完毕。但是你可能觉得,《人生算法》,这...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介绍了加拿大的老喻和他的《人生算法》课程,刚刚在我们得到App里更新完毕。但是你可能觉得,《人生算法》,这个名字听起来有太大、太虚。
请问,什么是“算法”啊?就是一个精确的、可复制的控制体系啊。
比如,你按照一个精确的食谱烤面包,食谱上写着加入20克白砂糖,放入180度的烤箱里,烤30分钟等等。这才算是一个算法。但是,如果你说,红烧肉的菜谱是放盐少许、葱花少许、酱油少许,这就称不上算法。因为不精确,不能复制。
那人生能有算法吗?看起来不可能。首先是因为没法精确。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了。各种天灾、人祸、碰巧、偶然。可复制性也太差了,每一个的人生都不一样。所以“人生算法”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一种浓浓的鸡汤味道。
但是老喻说,别着急下结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没错。但是别忘了,在不确定性中,还有概率的问题啊。你是没法控制不确定性,但是确实能一点点通过算法来提高成功概率啊。这就是算法起作用的空间了。
举个例子,这是微软的一道面试题:
假设,现在给你100个红球,100个黑球,把它们放到2个罐子里面,你可以随意组合,然后你闭着眼睛摸,摸出一个球。如果摸到红球,就中大奖。请问概率是多少?
你说是因为闭着眼睛摸,怎么算中奖的概率也都是50%。对吧?
但是,这时候算法是能帮你提高概率的。比如,你在一个罐子里面只放一个红球,而把其它所有球全部放进另外一个。
你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即使闭着眼睛摸,也有50的机会摸到那个只放一个红球的罐子,中大奖。即使你很不走运,摸到了另一只罐子,你也有接近一半的机会再摸到一个红球。你看,你中大奖的概率从表面上的50%一下子提到了接近75%。
对,通过不同的算法,运气也是可以改变的,不确定性也是可以操纵的。人生在世,说到底,只有一副牌,那就是自己。我们拿外界没有办法,但是这副牌的组合方式,其实是有极大的优化空间的。
那优化自己这副牌的思路是什么呢?
有一次老喻回国和我聊天,我从他嘴里听到了一个词,叫“精神装置”。非常有启发。
第一次使用“精神装置”这个词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那是1998年,当时克林顿因为和莱文斯基的丑闻,被搞得狼狈不堪。但是他身边的人发现,克林顿上午要在陪审团作证,下午要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家大事,他跟没事人一样,还是能够专注高效地处理任何事务。
当时的财政部长鲁宾就很好奇了,问他,你怎么做到的呢?克林顿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因为我有一架“精神装置”。什么意思?就是说,我就像是一个装置一样,拨一下开关,我就切换到一个状态。该处理丑闻就处理丑闻,该处理国政就处理国政。两不耽误。
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多珍贵的能力。我们平时做事,最难摆脱的,就是上一件事对下一件事的影响。早上出门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也许一天干什么都不顺。在球场上刚刚打好了一个球,一兴奋,下一球没准就是臭球。要是有克林顿的这个精神装置,让我们拨一下开关,就能放空存量,重启系统、专注当下就好了。
那怎么做到呢?听起来似乎是要靠某种天赋才行。
老喻说,没那么玄乎。你自己其实不是一个整体,你需要把自己像一个闹钟一样拆开,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这副整牌拆成一张张的单牌,然后逐个装上精神装置再想办法去优化就行了。就和我们平时修机器一样。他的这套《人生算法》课程,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把自己这个大活人拆成各种零件,再去整修的操作指南。
比如,我们决定一件事,小到买什么牌子的牙膏,大到上大学上哪个专业,这都是一个决定,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老喻说,你得拆了它,拆成四个过程: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听起来很普通吧?
但是一旦拆开,你就会发现,这四个过程,对我们心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感知环节,你得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在认知环节,你得像个分析师,你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而在决策环节,你得像个战场指挥官,你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你必须心知肚明,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到了行动环节,你得像个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老喻总结出来的口诀是: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一个完美的决定过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在你一个人的脑子里,高度地配合,流畅地接棒,才能打造出来的。
如果不这么拆解一遍的话,我们就会用一种大而化之的方式来理解自己。比如你会想,我是一个理性的人,听起来不错吧?但是,这只是在认知环节上有优势。你要是一直这么理解自己,其他三个环节那就坏了。在感知环节,你就可能不敏感、在决策环节就可能不果断、在行动环节就可能不疯狂。
那拆掉之后,怎么切换四个状态呢?只要拆开,精神装置就能装进去,工具就有用了。
这种工具有很多种。比如巴菲特经常用的,就是每到切换状态的时候,就拿出一张纸,把它写出来。要做认知的时候,写出来。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做投资交易。要做决策的时候,也要写出来。巴菲特说,一个投资人要想象自己有一个卡片,上面有20个孔,你一生只做这么20次投资决策。
为什么要写出来?为的是在状态切换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建造一个“内控点”,内部控制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你看,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请出另外一个自己帮自己切换状态,薄薄的一张纸就够了。
所以,对身边那些凡事都要做个记录的人,我们得高看一眼。他们不只是在记录。他们是在借助工具的力量,帮自己想清楚,表达清楚,建立一个个清晰的内控点。
说回到老喻的这门课,《人生算法》,全部30节课程,老喻就是换了各种维度帮我们拆解自我。
先是内部拆解,怎么把自己打造成一辆优质跑车。老喻把这个打造过程,划分成了九个段位,逐步升级。然后又切换成外部拆解,就是你这个跑车还是得上路啊,还是要应对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啊,老喻又把人生外部的不确定性,拆解成18个人生难题,挨个地分析提高战胜这些难题的概率的算法。
整套课程听完,我自己的感觉很奇特,修一部机器的方法,居然也可以用在对自己的人生设计上。
你会发现,原来的自己就像是一部丁零当啷快要散架的破车,跑也能跑,但是效率严重不足,性能严重差劲。只要拆开思考,这里紧紧螺丝,那里换个零件,提升的空间很大很大。
其实稍微站远了一想,现代社会对人的改造不就是这么个过程吗?仅仅两百年前,我们人类还没有清晰的时间边界,于是工具就来了,闹钟,各种各样的时刻表,为我们增加了时间上的硬边界。这就是装进了“精神装置”。没有清晰的空间边界,于是工具也来了,门牌号码,GPS,为我们增加了空间上的硬边界。这也是装进了“精神装置”没有清晰的关系边界,于是工具又来了,身份,礼仪,为我们增加了关系上的硬边界。这也是“精神装置”我们正是这样一点点地被驯化,一点点的成为一个更合格,更容易成功的现代人。
老喻的《人生算法》课,只不过是把这个过程,变得更细化,更精致,我们更主动而已。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好,这个推荐就说到这里。祝你有收获。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