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这句话点...
“英国和美国是由同一种语言分割而成的两个国家”,这句话相当有名,但它到底是谁说的,好像也说不准。有人说是箫伯纳,有人说是王尔德。
但无论如何,这句话点出了一个很鲜明的问题,那就是:尽管英国和美国都在说英语、用英文,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建立的国家,但是他们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家,就连他们使用的同一种语言——英语,都存在很大不同。
1.最正宗传统的英文,谁说了算?
我们中国人常常喜欢采用一种极度简化的讲法,来统称北美、欧洲、澳新等国家,即:西方国家。
通常认为这些“西方国家”的内涵都是高度一致的。但其实,在这个“西方国家”里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文化,哪怕是常常被我们并称的英美两国,也是非常不同的两个国度。
而且,这两个国家所用的英文,其实也有不一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国家使用英语时,他们的发音、他们的用字,以及一些词汇的表面差异。
我们中国人今天学习英语,同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一样,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美式英语的影响。
这也没有办法,谁让美国曾经长期属当世第一强国,也由此大家受到美式英语的影响,受到美剧、好莱坞电影、美式流行歌曲的熏陶太多,所以我们也学了一肚子的美式英文。
至于英式英语,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例如“套头的毛衣”,英国人通常比较喜欢把它的称作:jumper,但到了美国,便成了:sweater。再如“饼干”,英国人叫做biscuits,到了美国就是cookies。这些例子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一些最简单的差别。
但是还有一些英文,恐怕你得真的是英国人,或者特别熟悉英国文化才会懂得使用,甚至今天很多英国孩童也都不晓得如何使用的英文词汇,比如:brolly,brolly是什么呢?其实是雨伞umbrella的俗称。
由于这个词过去被认为是一个中上阶级的用语,非常老派,并且带有很强烈的阶级色彩,今天大家都不怎么使用了。
但是,英式英语好像在很多美国人听来,天生就具有一种阶级色彩。
有不少美国人会特别崇尚英式英文,觉得英式口音好像就是不一样,就是酷一点,就是cute一点,就是有趣一点。
但当然了,有时候美国人也会觉得英国人说的很古怪。我前阵子去英国的时候,拜会了我在伦敦的一位首饰设计师朋友。有一回,我看见他和一些美国人聊天,其中一位美国来的同行,大概是晚上喝多了两杯,就开始胡乱说话,他说到:有趣啊,为什么你的英文这么古怪,好像有一种accent,一种口音,这是哪的口音呢?
我这位朋友就一本正经、正色地告诉这位美国来的Yankee(老美),说:这不是口音。This is original English. (这是最正宗传统的英文)。
可见英国人、美国人之间对于什么样的发音比较酷、怎么样的发音才叫怪,也还是有分别的。
2.同一个词,英国人和美国人说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些问题,倒不是要教大家学英语,这不是《八分》节目的目的,我还是想与大家谈书。
我最近看到一本很有趣的书被翻译成中文了,我手上的是台译版,这本书叫做《这不是英语》(That's Not English),作者Erin Moore(艾琳·莫尔)。
这位作者艾琳·莫尔,她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美国人,成长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从小沉迷英国文化,在美国一家很出名的出版社担任编辑,专门工作就是将一些英国的书籍,尤其是英国童书引荐到美国市场。
后来她搬到了英国居住,一住就是几十年。但一开始准备搬到英国的时候,她认为生活肯定毫无问题,毕竟大家语言相同。但是去了之后居然发现,这两个国家果然是“被同一种语言分割的国家”。
他们所使用的英文,最重要的分别还不在于刚才我提到的表面词汇的差异,或者一些口音的不同,而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在语言的裂缝之中,所渗透出来的文化区别。
举一个例子,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词,学过英文的人想必都知道的,就是quite,即相当或者十分的意思。
看美剧多的人,也常常会看到这句话“I quite like you”,我很喜欢你,我相当喜欢你,我非常喜欢你。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如果用上quite这个词,就是非常夸张、非常厉害的形容词了。如果美国人说一个女孩quite beautiful,那意思就是说她非常漂亮。
但是大家知道吗?在英式英文里,这个词的意思很可能是反过来的。如果他们说“quite like you”,那就是,嗯…还算喜欢你,勉强喜欢你。
这个quite在美国人那里就是很厉害、很牛X,但到了英国人那里,就只是“勉强算是”之意了。
如果一个英国人说“quite beautiful”,那意思就是,勉强还能叫好看吧,其实意思大概就是,她并不好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
根据艾琳·莫尔的引述,有一位人类学家——凯特·芙克丝,就在一本谈英国文化观察的著作(Watching the English)里提到过,她说:
我们英国人严禁太过认真、装腔作势、表现情感和夸大吹牛,所以几乎随时都要轻描淡写,为了避免表现出遭到禁止的严肃、不得体情绪,或是过度热情的危险。
所以,英国人喜欢假装冷漠和满不在乎。
这种轻描淡写的规则就意味着:让人衰弱到无法行动又痛苦的慢性病,必须称之为“一点小麻烦”;如果看到令人屏息的绝色美女,也只能说“相当漂亮”;看到精彩的表演或杰出的成就,要说“还不赖”或者“还行”;愚蠢到让人无法原谅的误判,那就只是“不太聪明”。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问一个美国人:How are you doing today?(你今天过的怎么样?)他们经常会回答:Amazing!美国人比较习惯于夸张的表达,wonderful,good,great这些字眼都经常被使用。
在英国,同样的问题,但通常会听到很多人说:Nothing to complain about.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还算行吧,勉强行吧。这就是非常英式的表达方法。
3.一句“Sorry”也能引发的矛盾
另外,能够体现这两个用同一种语言的国家文化区别的,还有另一个词,也是我们都认识的一个英文词汇,那就是Sorry,抱歉、很对不起。
这本书里提到,有一项调查指出,英国人平均一辈子要讲一百九十万次的“抱歉”,那意思就是,英国人说“抱歉”两个字的频率非常之高,如果你在英国待过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几乎从早到晚都在说抱歉。
可是有一位去年刚刚去世的英国作家,很有趣、我也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就曾经写过,他说:要小心,外国人来到英国,千万不要以为英国人一天到晚讲sorry,就以为他们很有礼貌。
“Sorry这个字,其实有十几种不同的语调和说法,其中只有一种是真的表示对不起。”
另外几种是什么呢?(注:此处请务必配合音频收听)比如说“Sorry(音调上升),我没听到你刚刚说什么”。还有说“Sorry(拐着弯的古怪发音),你是白痴吗?!”,甚至也有说它的意思是“给我滚”。
还有些时候“I'm sorry but…”,“我很抱歉,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背后就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抱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懂得以退为进的英国人的表达。
英国人,凭我们日常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好像常常给人感觉英国人是很有礼貌、很有绅士风度,常常喜欢把“抱歉”二字挂在嘴上的一种形象。
但是,另外有一位社会语言学家,在艾琳·莫尔的这本《这不是英语》之中被引述,就提到:其实英国语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负面礼貌,即:Negative Politeness——
负面礼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透过很有礼貌、很斯文的表象,来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距离感是非常重要的,尽量不要侵犯其他人,也不要被别人侵犯到我的私有空间。
这种负面礼貌其实有点类似日本人。日本人也是属于感觉他们很斯文,也是一天到晚说“不好意思”,但是实际上这种“すみません”(日文:不好意思)跟英式的sorry都只是为了要和其他人隔开一定的距离。
不过到了美国,就恰恰相反了。美国人讲sorry的时候,多半是真心的觉得要对不起,才会讲sorry。
美国人也通常不希望跟别人保持非常疏远的距离,更多时候他们喜欢交际,喜欢争取别人的认同,他们总是喜欢寻找和别人的共通感。
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艾琳·莫尔的说法,那是因为美国人恰恰是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危机感。
比如说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到底在社会阶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种流动性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所以每个人都要透过他后天的努力和成就,来争取别人的认同,所以他们不断地向外寻求保证,确认他们没有做错事情。
可是在英国文化里,大家似乎都想当然地认为:我自己有自己的地位,而且我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是不需要由别人来提醒的。
4.夸一个人聪明,原来也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还有一个词:clever,聪明。这个词很有趣,大西洋两岸真有点共通感了,当英美人称一个人“聪明”(clever)都不是一句太好的话,在英国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一点。
这又是为什么呢?夸一个人聪明难道不好吗?
我们知道,美国向来有一种“反智”文化的传统,说一句冒犯人的话,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当选成为美国总统的原因。
他们尽管都知道这个社会是由一群精英,甚至自己国家的财富、国家的政治都被掌握在一群精英手中,但是他们本质上仍然很讨厌精英。
比如说,你是哈佛的学生,特别是哈佛毕业的本科生,你是一个Harvard Boy,大家都知道这些“哈佛男孩”将来是要统治华尔街的,但如果你让别人知道你是Harvard Boy,你就会让别人觉得你大概是一个“弹头”,很令人讨厌的,总是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聪明的那种人。
而在英国,他们同样不喜欢clever这个词。比如有时候说一个人very clever,意思其实是贬损的,指的是:这个人太聪明了,哼哼,这家伙太机灵了,这人很鬼。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为什么英国人也不喜欢这个词呢?理由倒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会被人认作精英分子,而是因为:这是一种炫耀。
记不记得刚才说过的,英国人喜欢举重若轻,喜欢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态度,所以他们不喜欢太过炫耀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太过炫耀,比如太过炫富,就会被视作很没有品味、很不得体的事情,英国人总是喜欢把事情藏起来。
而一个人如果明明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一定成就、完成一件工作,人家夸赞他的努力的话,在美国那是很了不起的,这个被夸赞的人很可能还要侃侃而谈,自己究竟是多么的努力奋斗,“我每天晚上只睡两个钟头,我天天这样才做成这件事的”。
但是如果放到英国人身上,明明也是每天只睡两个钟头才做完这件事,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其实这也没什么,每天我就是用点零碎时间做一做,也就这样,所以这个事有点勉强,大家看怎么办吧。
这就是英国和美国相当大的传统区别。
艾琳·莫尔在书里还引述了一句名言,出自我们可能比较熟悉,英国非常有趣的大作家王尔德,他就向来以自吹自擂、豪不知耻的炫耀而闻明,非常的不英国。
但是即便是他,也要想办法说自己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明,尽管他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言不由衷,甚至像句讽刺,是他典型的拿手好戏,这句话就是“I am so clever that sometimes I do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what I'm saying.” (我如此聪明,聪明到了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听不懂我自己在说什么)。这是王尔德的名言。
除此之外,英国人常常还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他们不喜欢别人发牢骚。所以,英国人常用的一个口语叫做“mustn't grumble” ,不要发牢骚,不要抱怨,很不喜欢抱怨。
比如你如果在英国排队,不小心插队了,在英国你听到的通常只是大家嘀咕几声,压低音量的批评和叹息,英国人不太会与你起正面冲突。
但要是碰上美国人,就很可能直接表达:Hey哥们,我们在排着队呢,你到后面去。
这也是英美人之间的一个区别。
5.所谓的民族性,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后,英国人好象常常让人觉得他们要坚忍不拔,遇到再大的风浪也要挺住,千万不能够失去冷静,所以二战的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坚持向前。
可是很有意思,比如有一个英文词叫做坚忍不拔,这个词根据艾琳·莫尔这本书,她提到英语中坚忍不拔这个词,其实并不来自于英国,而是来自美国,后来才传回到英国去的。
而且英国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其实是很爱抱怨、很爱投诉的,直到今天都还是这样。
相反的,美国人倒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让英国人很佩服的就是,英国人觉得美国人是很有毅力的,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保持冷静。
由此可见,所谓的民族性,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全普及在民族里所有人身上的,它往往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没有哪一个民族从来就都是定性不变的,都是爱好和平、或者都是爱好战争、爱好战斗的,并非如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总是在变。
而且有时候所谓的民族文化,也只是一些过度的类型化而已。
我们今天讲的这期节目虽然很有趣,但是大家千万要记住,并不能够把它当成一个固定的模板。事实上今天英国也有很多人,我觉得他们说话方式反倒更像过去我所认识的美国人,所以,任何一个框架套进另一个文化都是不太理想的。
不过,我们学一点点英语与美语的分别,了解一下这两个国家过去曾经被人认为的那些很鲜明的特色,恐怕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吧。
Ok. That's it for today. Goodbye.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