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得到电子书里面偶然翻到一本书,叫《文字的力量》。这本书内容很丰富,里面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那...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在我得到电子书里面偶然翻到一本书,叫《文字的力量》。这本书内容很丰富,里面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些轴心时代的圣贤们,他们靠思想名垂青史,但是偏偏又不留下文字呢?
这个现象很普遍,比如,孔子是述而不作,只转述不创作。《论语》,那也是弟子们的课堂笔记。佛陀也是,生前一个字也不写,佛经那是弟子们在他死后整理的。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也是没有留下书面著作。
这些人肯定都识字的。文字传播思想肯定是很高效的。这些人以传播思想为职业,但是他们坚决不写,这是为啥呢?
在那一代思想家中,有一个人说得比较直白,那就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我不喜欢文字,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条,文字伤害记忆力。你都写下来了,你还会记吗?这个理由我们都知道,有时代局限性。每个时代一旦出现新的媒体和表达工具,都会有人喊,这个东西不好,让我们浅薄啊,伤害思考能力啊。所以,这个理由,我们可以忽略。
第二条,文字是固化的,死气沉沉的,不如口头语言丰富有活力。这个理由,也有局限性。因为文字表达能力在苏格拉底的时候不行,但是这玩意可以进化的。几千年演化下来,文字的表达能力一点也不差。
苏格拉底对文字的第三条指责,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了。他说,文字使语言失控。苏格拉底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一件事一旦被写下来,不论什么内容,到处都会流传的,既会传到能看懂的人的手里,同样也会传到无关的人手里。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
苏老师看问题的角度比较独特啊。他不仅看到文字的工具作用,他还看到了这个工具不听话的一面。一旦写下一行字,它就不是你的了,它会超出你的控制,走到陌生人那里,甚至是邪恶的陌生人那里,但要命的是,它还是你写的,你脱不了责任。
这个关系,有点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你生了他,但他可不归你所有,他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和意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年之前,不管到哪里闯了祸,都要你负责。而偏偏文字这孩子,你又管不住他到处跑。这样的孩子,你要不要生呢?
我们通常说的文字惹祸,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写了不该写的文章,就是得罪了人。这个没办法,用口语也是一样。还有一种情况呢?是被恶意的人曲解。那叫文字狱。比如清代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说你反对大清,就要杀头。这也没理可讲,他要害你,没有文字证据也能害。这两种情况都怪不到文字的头上。
今天我们说的,真正是文字本身惹的祸,其实是切换情境带来的。也就是说文字写下来,原意虽然如此,本来没啥,但是换了一个情境,就变成了罪过。
我举个中国历史上的例子。发生在北宋神宗时期的“乌台诗案”,一桩因为写诗惹出来的案子。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所谓乌台,就是指御史台,据说汉代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叫“乌台”。这个机构在宋代,既负责监察百官,也负责审案。
说回苏轼苏东坡,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论起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全能。性格诙谐放达,兴趣广博,是中国好文人的典型形象。所以,在我青少年时代,理解的“乌台诗案”,也就是一次普通的文字狱,在苏东坡的诗里面摘出几句,非说它诽谤朝廷,这不是讹人吗?
但是后来读的材料越多,从更多维的角度来看一千年前的这件事,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回到当年的历史情境。那是什么时代?元丰二年。这是哪一年?宋神宗当政时期,王安石变法不顺利,新党旧党斗得一塌糊涂的那一年。
这一年站在宋神宗的角度看,变法是我干的,错了可以改,不服可以当面来辩,但是你胆敢私下里嘟嘟囔囔,皇帝肯定不高兴。这个好理解。如果你是一个大小领导,你不怕当面的反对派,但是你肯定不喜欢背后抱怨的人。如果真让你逮着了,不拿他撒气拿谁撒气?
苏东坡就是这么撞到了枪口上。
那么请问,在当时的政坛上,苏东坡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过去我无论是看文学史,还是看苏东坡传,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闪亮的正面人物。
但是后来读历史多了,回到当时的情境,马上就能恍然大悟,在当时的人眼里,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影响巨大,但是说话又没那么负责任、办事也没那么靠谱的自媒体大V啊。
他生性旷达,那就是没有什么行政能力,凡事儿不较真嘛;兴趣广泛,也就是没有什么专长;整天吟诗填词写文章,说话多,漏洞也就多。你就想象自己公司里,单位里有这么一号,业务不专心不上进,但是文笔好,自己还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粉丝一大堆还有社会影响力。这样的人,领导会拿什么眼神看他?如果他只是去写文章,养着也就养着了。但是如果拿公司和单位里的事,写文章冷嘲热讽,写给外面人看,你是领导能不急吗?
那我们回到苏东坡,他怎么就犯了案子呢?是那些诗词惹了祸呢?比如这么一句:“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我三个月没吃到盐了。这当然是夸张。这是讽刺朝廷食盐专卖,把盐的价格搞得很贵。再比如这么一句“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说现在小孩子说话都带城里口音了,为啥啊?因为搞青苗法,逼着老百姓贷款,所以小孩子一年有半年多待在城里面,可不就学会城里人说话了吗?像这样的诗文,在乌台诗案中,拿出来摆在桌面上,审问苏东坡的,有130多首。
请问这是故意曲解污蔑苏东坡吗?真不是。在审讯中,苏东坡把这些罪名全部都承认了:对,我这就是对朝政冷嘲热讽。那是因为大刑伺候,屈打成招吗?不是。全程御史台没敢动刑。因为苏东坡影响巨大,御史台不敢。那是苏东坡为了政治诉求大义凛然吗?更不是。他吓得要死,求生欲很强。那是苏东坡确实参与了党争,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在搞政治站队吗?其实也不是。他就是一个文人,发发牢骚,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对于提到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性的政治解决方案。他只是纯粹的吐槽。
好在,苏东坡生活在宋代,那是一个对士大夫非常友好的时代。没有人真的对他搞政治迫害。气得要死的宋神宗也原谅他了,苏东坡反对的王安石也出来替他说话。最后这场政坛大案,也是草草收场,给苏东坡的惩罚也就是贬个官而已。
故事讲完了。你发现没有,这件事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文字闯祸是不太一样。它既不是对原意的恶意歪曲,也不是对原意的准确传达。是因为换了一个情境,情境换了,文字可以摇身一变,随时可以是一句轻轻的吐槽,也可以变形成一把伤人的钢刀。
这就是苏格拉底警告的:“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与邪恶的人不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力量。”
读《文字的力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慨是:
人总是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误解成是工具,以为他很听话,只会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目的。其实不然,任何东西一旦创造出来,它就是一个随时会出走的,而且会闯祸的,闯了祸还要父母负最终责任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孩子,办法只有两个。
一个是孔子、佛陀、耶稣、苏格拉底的方法,只养育那些不会离家出走太远的孩子,比如他们只用口语,不用文字。
第二,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勇敢点,对一切的后果,承担起责任。要不怎么说:被误解,是所有表达者的宿命呢?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