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假设你有一个观点,特别有说服力,大家都接受。你说这是为啥?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因为它正确、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符合...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假设你有一个观点,特别有说服力,大家都接受。你说这是为啥?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因为它正确、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符合...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假设你有一个观点,特别有说服力,大家都接受。你说这是为啥?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因为它正确、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符合世道人心。

其实不一定。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观点——不能让孩子当童工。

这个观点绝对正确吧?没人要反对吧?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孩子是人类文明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一方面要让他们抓紧时间受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让他们过度地暴露在社会风险之中。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不会让孩子去工厂操作机器,或者去矿洞里挖煤的。

但是要知道,仅仅就在100年前,在美国这个观点还是有争议的,而且是激烈的争议。哎?这有啥可争议的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

100多年前,美国的童工问题特别严重,根据1900年的人口普查,全美国15岁以下的儿童,每6个就有1个是童工,如果把干不了活的极小的孩子排除在外,这个比例是极高的。

这些孩子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在流水线上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别说上学了,连最基本的安全、健康和正常发育都保证不了。在父母眼里,他们不是需要保护和疼爱的儿童,而是挣钱机器,如果挣不到钱,他们就纯粹是家庭的负担。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雇佣童工呢?是资本家心太黑,还是当时的美国家长没人性?

讨论这个问题,不能非黑即白,我们得回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里,去看他们的具体处境。

美国的童工问题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加剧的,短短30年间,童工激增了100万名,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美国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成年人根本不够用,大量的工作岗位,谁来填充?只能是孩子了。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便宜,工资只需要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但是因为有机器,所以孩子的工作产出,也不比大人低多少,资本家很划算。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的机器自动化程度还不高,而孩子的手指更细巧灵活,在流水线上往往比大人还好用。因此,劳动力市场开始大规模向儿童转移,就拿当时最主流的纺织业来说吧,1/3以上的劳动力都是14岁以下的孩子。

当然,我知道上面这些理由都是冷冰冰的,都是站在资本家立场,或者是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的。那你可能会说,不能什么都向钱看齐,咱们人类的人性呢?文明呢?道德良知呢?

好,那下面我再给你几条基于人性、文明和道德良知的理由。为什么当时的人要使用童工。

先说人性,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19世纪,劳工阶级家庭,其实都挣扎在生死线上。父母自己都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可能把孩子教育问题放在首位吗?那个时候也没有可靠的避孕措施,穷人家庭也是一生一大堆。父母收入根本养不活一家人,那怎么办呢?只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去挣钱了。有数据调查显示,在当时,儿童对于劳工阶级家庭的收入贡献占到了30%左右,有些家庭甚至接近一半。如果在那个时代不让使用童工,这些家庭根本就活不下去。

你看,光是正确是没用的。如果你是一个在道德上坚决反对童工的人,穿越回那个时代,面对这么一家人,你难道会主张,即使全家饿死,也不能让孩子出去挣钱吗?这话你肯定说不出来。

这是一个基于人性的理由,下面我再给你一个那个时代的基于文明的理由。

要知道,童工问题是工业时代的特定问题。为啥?因为只有在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才分离。

如果是在乡村完全没这个问题,一个五六岁小孩放牛,拾麦穗,照顾弟弟妹妹,再大点,干点农活,这个场景,还让人感觉挺美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谁也不会觉得这个情景下的童工是惨无人道。

只有在现代城市,在工厂里,当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分离了,你才会觉得童工是个严重的问题。

好,假设现在社会立法,完全不让孩子参加工作。那么人类文明的很多正常生活场景就会变得没有合法性。一个孩子在学习之余,偶尔帮父母照看小卖部、水果摊,算童工吗?孩子给邻居除草、跑腿、照看婴儿,给自己赚点儿零花钱,这算童工吗?

再比如,前两天我们节目里介绍的秀兰·邓波儿,那可是美国30年代的超级童星,电影演员。如果严格讲起来,离开自己家庭,住在电影厂里,整天拍戏,没有把全部时间投入教育,那请问她算童工吗?

你看,一个抽象的原则,一旦放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面,边界是很难划分的。说白了,100年前的美国文明,还没有为解决童工问题,做好基本的准备。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各种不得已。但是,在100年前在美国,支持童工的人,还有一个更坚定的理由,你可能想不到,那就是这么做有益于道德。

当时美国盛行清教徒的价值观,有一条叫做“工作即美德”。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不但不丢人,还是一件光荣的事,比如当时弗吉尼亚农业局的局长当年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小时候就是童工,做童工的经历,让他从小就磨练了自己的能力和意志,要不然,自己没准还当不上局长呢,你们反对使用童工的人,就是在夺走孩子的工作机会,是可耻的!这是在逼他们变成“没用的人”。

所以,从1906年起,美国有一批人开始激烈地反对童工,有用吗?收效甚微。这场道德保卫战打了30多年,不但劳工阶层和工厂根本不搭理他们,其他的反对声音也此起彼伏,而且是充满道德感的声音,我刚才说的那个弗吉尼亚农业局的局长就是个典型。双方都觉得自己是道德的代言人。甚至国会两次通过禁止童工的法案,都因为执行不下去,很快被废弃了。

那你可能会问,这些人的努力还是有效的啊,要不后来童工问题怎么就解决了呢?对,与其说,是这些人的道理说服了大多数人,还不如说,美国社会后来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基础。

再来看看发生了什么。首先,劳动力不紧缺了,尤其是二战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再加上劳工阶层工资的提高。那孩子自然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使用童工的经济基础首先不存在了。

但是更重要的变化,是儿童这个阶层的彻底成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儿童这个阶层的成型是很近的事情吗?

是的,这是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的一个洞见。

在传统社会,儿童和成年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大家用的都是一套学习和传播工具,那就是口语。只要都会说话,听得懂别人的话,那小孩和大人,就只有体能和见识上的区别。那小孩做大人的工作,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印刷机出现之后,人类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文字了。而熟练使用文字,那是需要漫长的学习和训练的。你才能熟练用文字表达,或者说阅读文本。是因为传播媒介的这个变化,才塑造了“童年”这个概念。

所以越是文明社会,儿童就越是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儿童和成人的知识差距迅速拉开。成人的工作,儿童是干不了的,因为儿童阅读不了那么复杂的文字;第二,儿童如果不抓紧这个时间接受教育,将来长大了,还会严重影响成人之后的社会竞争力。

所以,当一个社会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其实不需要谁大声疾呼,童工的使用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今天我们聊这个100年前美国的社会话题,其实只想说明一件事:

如果我们对社会问题持有一个观点,它看起来很正确,那恭喜你两件事:

第一, 我们得庆幸自己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和社会良知,

第二, 还要感谢这个社会为我们的正确观点准备了充足的基础。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