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生活与命运》是梁文道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本书。它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苏联文学。这本书曾被苏联当局判定为禁书,但当时...

导语

1.《生活与命运》是梁文道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本书。它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苏联文学。这本书曾被苏联当局判定为禁书,但当时对抗苏联的西方世界却也不能全面拥抱它。这是一本被埋没了的经典。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2,战场上的经历,使格罗斯曼意识到他作为犹太人的身份。他开始参与犹太人被害的调查,并把这些写进小说。这因此使他在斯大林反犹时期被开除出苏联作协,从此开始艰苦的写作。而他毕生的巨著《生活与命运》却被克格勃“逮捕”。格罗斯曼跟他的书究竟经历了怎样离奇波折的命运?

3.《生活与命运》被比喻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他们有着怎样相似的伟大之处?格罗斯曼如何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全景,使这本书成为了苏联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样一部巨著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战争、历史、政治、爱情、友谊、生命、死亡……

4.《生活与命运》的作者格罗斯曼一生都放不下他母亲的死,他的母亲因来不及逃出乌克兰而被杀。所以他一直在想,母亲生前的最后一刻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受?想对他说些什么?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他虚构了一个母亲临死前给儿子写下的遗书……

5.在《生活与命运》中格罗斯曼对斯大林时期体制表现出了种种的质疑。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个死敌,是不是在某种层面彼此互为镜像?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阴暗和温暖。这是一场极端邪恶和无数微小正义的对战。

精彩摘录

1.很多研究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的人都说,它大概是整个二十世纪里面最了不起的苏联文学,甚至也有人认为,它干脆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伟大到什么程度,很多人把它比喻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苏联小说有两套解读系统,一套就是按照原来苏联官方的解读方法。在苏联时期,官方有自己的一套美学标准、判断标准去选拔。比如当时官方承认的最了不起的好书,大概就是拿斯大林奖的书了。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的系统。比如当时在苏联无法出版,而偷偷地运出来的前苏联禁书,这种书告诉西方读者,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铁幕世界,但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对铁幕背后世界的既定想象——一个没有自由,抹杀人权,人性被消灭的世界。这两套系统,可以说各有各的偏颇。然而格罗斯曼不一样,他这本书好像放在哪个系统,都不是那么安稳。苏联不承认它,西方世界也不是全面拥抱它。
那个时候,你可以说格罗斯曼是一个百分百的体制内作家,但你会读到一点不是那么体制内的味道。因为从一个更标准的体制要求来讲,他身为当时的苏联的随军记者,应该写更多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比如每一场战役的成功,都是靠斯大林在后方的精明决策。他应该写更多爱国主义,写更多士兵的牺牲和英勇壮烈的行为。的确,他都有写到这些,但是他总是忍不住,要写焚烧的村庄,写一个跟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老人,在壕沟里面跌跌撞撞地爬出来,然后怎么样躲避蜜蜂,这就是他,他总有一些东西是没办法被关起来的。

2.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谈这个人和他的书的命运呢?因为本身这个故事就很曲折,很离奇;同时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又反映出了一个时代历史中一些很让人唏嘘的情节。

他们说“逮捕”,不是逮捕格罗斯曼,而是逮捕这本书。一本书怎么逮捕呢?方法很简单,冲上他家,把这本书的书稿、草稿没收了,把这本书相关的笔记本拿掉,甚至连打印这本书的打字机都要逮捕回去,全部封存。格罗斯曼耗尽心血写完这部巨著,他怎么忍受得了。于是他写信给赫鲁晓夫,说:“你为什么不干脆抓了我呢?你让我的人身自由,但是我毕生生命倾注于其中的这本书,你却让它失去了自由,我请你还它自由!”

近些年,全世界好像才忽然警醒,有这样的一本书的存在。大家拼命地看,拼命地讨论,整个文学界觉得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梦醒了之后,赫然见到眼前有这样一部巨著。苏联早已经垮台了,而全俄罗斯的人现在都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据说连普京都很喜欢它。
你觉得格罗斯曼跟这本书的命运,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你可以说他幸运,因为在今天他的生命在这本书里复活了。但是1964年,他在病床上备受折磨的时候,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觉得:“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了,我的书也就是这样了。”

3.《生活与命运》与《战争与和平》相似的地方不只是因为写作题材或者写法类似,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它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同时又是对人生、历史、政治的一个抽象的哲学反思,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常常放入很多的议论文体,一下子抽离故事线;同样的格罗斯曼也是,加入了很多对于什么叫做友谊、爱情、死亡的种种思考,尽管那些文字你也许觉得脱离了故事线,但是放在整本书里面又是天衣无缝。

格罗斯曼有很浓厚的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风格。很简单的文笔,但是一段简单的话加上下一段,再加上下一段,每一段叠加起来的力量,就会形成读者心里一层一层很重的压力。

这就是苏联的和平状态,哪怕是在二战,在那么残酷,几乎要遭到覆顶之灾的时候,在大后方的苏联,还是这样的一种生活。人们是那么冷漠、自私,彼此提防着大家,再好的朋友在一起说话开玩笑,都要小心。
战场上是个异常的状态,每一个人的时间感都会丧失,你只是过了一晚,但是你仿佛觉得过了一辈子。因为在那一晚上,你看到很多战友在身边倒下,你正在吃着晚饭,一个炸弹下来整个棚压垮了,你今天还在当兄弟的人,明天就会没有了。但是在这么异常的状态底下,人反而活得好像很正常。

4.你想想看,从小到大,你也许学德文、学俄文,你从来把自己当成是个正儿八经的俄罗斯人,一个根正苗红的日耳曼人,你熟读歌德,你喜欢贝多芬,你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你融入这个社会……然后有一天人家告诉你,你其实是犹太人,要杀了你,要消灭你,然后把你的所有的朋友、你的亲人都逮捕,又或者让你的所有的朋友、你的同事一起来指控你,出卖你,要把你这个人连根拔起,那是一个什么状况……

当很多年后,格罗斯曼自己也死了之后,大家在他的遗物里面找到两封信,这两封信分别是写在他妈去世的两个周年的忌日的时候写出来,他写给他已经死去的母亲。其中一封信里面,他跟他妈妈讲:“妈,我一直在想,你死前最后那一刹那,是什么样子,你的感觉怎么样,你的心情怎么样?我还在想,原来你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杀你的那个凶手。他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着你,你看到他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5.“我是你的镜子,你们的党和我们的党是一样的,你们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和我们的伟大领袖希特勒,其实是同一种人,我们本来就是双胞胎,我们是一个镜像的关系。”你看完这一段会为格罗斯曼捏一把冷汗,因为他仿佛在告诉读者,他认同这样的观点。
我们的作者评论说:“这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就是那种你平常干什么事都干不好;官僚主义又是那种,只要国家想干一件事,就能够雷厉风行,从来没有干不好的。”所以这是一个灰色的制度,灰色的天地。

为什么索菲亚愿意牺牲她自己的性命,去陪着一个素未谋面,刚刚在火车上才认识的小孩,陪他一起去送死?她本来可以活命,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感人的伟大情操。但另一方面,她也出自一种人性的需要,因为她一直想要有个小孩,但看来这辈子不会再有机会了,终于到了这最后一刻,她抱着这个垂死的小孩,她觉得她能够当妈妈了。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人性的需要,人需要彼此慰藉,人需要接近其他人。我们不是因为想要让别的人给我多大的利益,只是很单纯的一种温度,贴着我就够了。
他不是为了特权,不是为了刚刚有了一个小汽车,他就是为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他不愿意再失去,不愿意被所有人排挤疏离,他拿出了自来水笔在这个他明知是虚假的文件上签名,控告一个他知道一定是被冤枉的人,出卖一个他知道一定是正直的人,那同样也是出于人性的需要。
这本书还可以多黑暗呢?好在它偶尔还是会有光明的时候。比如说一个苏联老太太,她好不容易在瓦砾中挖出自己孩子的尸体,她最应该痛恨德军,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德军战俘在她身边走过一直喊饿的时候,她莫名其妙地把手上的面包塞给了人家。人家问她:“你怎么了?”她也答不出来,她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

1.没错,你的确会写到坦克部队,写到重装甲兵团的战斗,但忽然之间你又会记起,在一个焚烧了的村落上空,如何有一群蜜蜂成群飞舞,你还会记住,一个白俄罗斯老人怎么样从他正在躲避弹壳的战壕之中攀爬出来,为的就是要甩掉他身上,缠绕着他的蜜蜂。——瓦西里·格罗斯曼

2.在千百万俄罗斯农村房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座完全一模一样的。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各有各的特性。两个人不可能一模一样,两丛蔷薇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强行消除生命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生命就会消失。——《生活与命运》

3.《生活与命运》中充满了这样一些人物,正在他人生最高潮的时候,下一页也不谈他们怎么死,也没有挣扎,也没有遗言,一下就没了……读者觉得很错愕、惊讶,这些人怎么就这么没了呢?这是因为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很多人就是这样一下子没了。——梁文道

4.有时我觉得,我不应该离你这样远,我太爱你了,我以为,我这样爱你,就应该在老年跟你在一起。有时我又觉得,我不应该跟你生活在一起,我太爱你了。 好啦,最后……祝你永远幸福,跟你所爱的人、你周围的人、比妈妈更亲近的人在一起,永远幸福!永别了!——(母亲的遗书)《生活与命运》

5.我们身边,总有无数的小小的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好事情。历史就是这样,不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是极端的邪恶与这种小小的、细微的、毫无来由的善良的斗争。——瓦西里·格罗斯曼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