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低质量的勤奋毁了你

1 上本科那会儿,同宿舍有个立志考研的哥们儿。他真的很努力:大三一开学,他的书桌上就钉了两张A4纸的学习计划,周围环绕着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大部分时间都...

1

上本科那会儿,同宿舍有个立志考研的哥们儿。他真的很努力:大三一开学,他的书桌上就钉了两张A4纸的学习计划,周围环绕着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自习室,偶尔在食堂碰见他,也多半是右手举筷夹食左手捧书注视的状态。

可最后,那个哥们儿果然没有考上,这个结果我们却早就预见到了。

就比如他学考研英语,本来有很多高效记单词的方法,他却偏偏喜欢重复而机械地背诵,似乎声音越大他的底气越足,有没有真正记住倒是次要的事;甚至抄课本,他自己也知道这是“笨方法”,但就是觉得这样“踏实”,于是不厌其烦地一直抄写,英语书法倒是练好了不少。

还记得当时我们问他:“这么拼命考研是为了什么?”他会回答:“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呢?

对这样的质疑,他不以为然,说“等我考上了研究生,好工作自然就容易找到了。”

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其实事情并不会那么绝对。想要找到好工作,参加社会实践、寻找实习机会、丰富并优化简历、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工作技能……这些也都是需要去努力的。

而他以为只要考上研究生,就等于走上了捷径,可以简化甚至省略掉上面的步骤,不用全面提升自己,轻易便能找到好工作——或许他也清楚这并不容易实现,但仍然用整天泡自习室的勤奋,来掩饰自己不愿直面现实的懒惰。

等一场花开,等一个你来

别让低质量的勤奋毁了你

2

不走心的努力,都是看起来很努力。拼命做无用功的最大意义,不过是营造一个“我很努力”的幻觉,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换取可怜的自我安慰罢了。

其实,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种人很常见:觉得“死记硬背”就是“勤能补拙”,不懂得巩弱补强、有的放矢的学生;只把自己当螺丝钉拼命运转,不懂得升级自己的维度、不想离开舒适区的员工;从未真正了解孩子,以为自己有付出、对孩子足够“好”就万事太平的家长……

这种人早出晚归,鞠躬尽瘁,确实尽了力,但往往并没有真正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中的问题。他们的努力,常常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踏实,殊不知感动的也只有他们自己而已。

这种情况之所以常见,是因为许多人不愿意用大脑思考,反而逃避思考。

3

大脑就像我们身体上的肌肉,没怎么锻炼过身体的人,活动量稍微大一些,就会感到异常疲惫。没有经过锻炼的大脑也是这样,它很孱弱。一旦它被使用到,就会觉得很累,想要停止。这就是很多人“低质量勤奋”的根本原因——他们懒于思考。

思维懒惰,就是不愿意把事情想透彻,喜欢放弃思考,把一切交给惯性和本能。

就像我那个考研的哥们儿,有次咨询我怎样学好英语。当时我们都是穷学生,没有条件体验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但尽量往这方面靠拢,还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于是,我建议他,网上就有很多类似的教学,它会有压力地逼迫你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但是,哥们儿挠了挠头说:“我还是背书吧,这样太复杂。”

他仍然回去刻苦背单词,今天十个,明天十个,后天十个……坚持了一年,终于考研失败。

没有实质进展的努力,跟自欺欺人有什么区别?但这种幻觉就像毒品,很多人内心也许知道真相,可就是沉湎在自我感动中,难以自拔。

4

一开始思考,大脑便嗡鸣不已,呻吟着自己很累。于是,放弃思考的人,通常会掉入三个陷阱:

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这么想,那就一定是对的”;

惯性思维——“以前就是这样,那就一定是对的”;

固执己见——“我就这么想,那就一定是对的”。

可怕的不仅是逃避、放弃思考,更因为这也是在逃避、放弃自我的可能性。

学生不应该有“努力的幻觉”,低效的学习某种程度上就是半吊子,这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在得不偿失。

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更不应该有这种幻觉。成年人的世界更加复杂熙攘,时间和精力也更为有限。如果沉溺其中长此以往,换取少得可怜的成果,世界只会多一个庸碌无为甚至失败潦倒的中老年人。

不要再为“低质量勤奋”痛苦拉锯,人生更应该是分清轻重缓急,有规划和思考,从容不迫地撒网捕鱼。

为此,大脑也应该像肌肉一样,勤于锻炼,才能善于思索。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思维懒惰的人太常见了。凡事只要多考虑一些,轻易便能与他们拉开差距。

已有0条评论,期待您的留言!

昵称:*
邮箱:*
网址: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文明发言!